摘要:時隔幾年再看《三國》,反而更欣賞了曹操,想要什麼不惜代價而去得到,因不在乎世人的看法,所以行動起來不會畏手畏腳,反觀劉備,比誰都需要兵馬、城池,但總是不得志,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參與袁紹等各諸侯的起兵、投奔過公孫瓚、做過徐州牧,隨後徐州被呂布奪去,後投奔曹操,然後脫離曹操借打袁紹名義再得徐州,之後被曹操擊敗再投奔袁紹、後來官渡之戰又敗於曹操。第一次看《三國》的時候,很喜劉備,意志堅定,愛民愛才,寬厚仁義,爲了匡扶漢室而百折不撓,劉備雖然當時只有關羽、張飛兩兄弟,但爲了大業,不計較皇叔的身份,委身於其他諸侯,並不計各諸侯的排擠、怠慢,帶頭衝鋒陷陣,對待部下有情有義,在新野逃亡之際,面臨曹操大軍的追殺,如若帶領百姓一起走,行軍速度將非常緩慢,註定要被身後的曹操追上,諸葛亮再三建議放棄百姓,但劉備堅持百姓纔是根本,最終被曹操大軍追上,雖導致兒子、家屬及大將軍趙雲的失散,但憑此事件,充分的展現了劉備的仁德形象。

縱觀《三國》,三家鼎立的局面,劉備、曹操、孫權,各爲一方霸主,三人均有鮮明的性格及爲人之道,劉備與曹操兩者成鮮明的對比,均以取天下爲目的,但行事風格上卻大相徑庭,一個太在乎面子,太在乎天下人怎麼看,一個太不在乎面子,只要達到目的,別人愛怎麼看,怎麼看!

初期喜劉備,中期厭劉備,後期憐劉備

初期喜劉備,中期厭劉備,後期憐劉備

第一次看《三國》的時候,很喜劉備,意志堅定,愛民愛才,寬厚仁義,爲了匡扶漢室而百折不撓,劉備雖然當時只有關羽、張飛兩兄弟,但爲了大業,不計較皇叔的身份,委身於其他諸侯,並不計各諸侯的排擠、怠慢,帶頭衝鋒陷陣,對待部下有情有義,在新野逃亡之際,面臨曹操大軍的追殺,如若帶領百姓一起走,行軍速度將非常緩慢,註定要被身後的曹操追上,諸葛亮再三建議放棄百姓,但劉備堅持百姓纔是根本,最終被曹操大軍追上,雖導致兒子、家屬及大將軍趙雲的失散,但憑此事件,充分的展現了劉備的仁德形象。

初期喜劉備,中期厭劉備,後期憐劉備

時隔幾年再看《三國》,反而更欣賞了曹操,想要什麼不惜代價而去得到,因不在乎世人的看法,所以行動起來不會畏手畏腳,反觀劉備,比誰都需要兵馬、城池,但總是不得志,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參與袁紹等各諸侯的起兵、投奔過公孫瓚、做過徐州牧,隨後徐州被呂布奪去,後投奔曹操,然後脫離曹操借打袁紹名義再得徐州,之後被曹操擊敗再投奔袁紹、後來官渡之戰又敗於曹操。。。。

劉備的一路顛沛流離,只因他太仁義,但仁義是需要你的合作伙伴、你的對手都仁義,大家都遵守仁義爲先的遊戲規則纔可以,在列國紛爭的年代,實力纔是最好的規則,兵馬就是實力,沒有兵馬誰會跟你講仁義?最初帶領關羽、張飛投奔袁紹的時候,各諸侯根本瞧不起劉備,連喫喝都供應不全,後來陶謙相讓,劉備做了徐州牧,因仁義相信了呂布,結果呂布成了徐州牧,又沒劉備啥事了。

官渡之戰戰敗後投奔荊州劉表,劉表臨死前自知無法抵禦曹操,要把荊州送給劉備,其實劉備心裏比誰都想要荊州,可又更想要名正言順,於是劉備又拒絕了。

初期喜劉備,中期厭劉備,後期憐劉備

劉備的仁義可謂是有弊有利,利點在於他得了一批誓死效忠的兄弟及部下,也使百姓們更加擁戴這位皇叔,而弊點是在列國紛爭的年代,各方諸侯爲爭奪兵馬城池無所不用其極,面對一羣喂不飽的狼,這份仁義就會很廉價。

作爲一個謀士來說,諸葛亮深知這個道理,謀士謀士,以謀劃事情來達到最終目的纔是根本,過程中面對不同的人與事,處理方式靈活多樣,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善於謀略的人根本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更不會對旁人做過多的解釋,不怕別人誤解,更不怕受指責,這一點諸葛亮正好彌補了劉備的不足。

初期喜劉備,中期厭劉備,後期憐劉備

有人說劉備就是一個假仁義的僞君子,之前那麼仁義的不要荊州,但後來諸葛亮爲他謀劃奪取了荊州、南郡、但奪取的手法可一點不仁義。

諸葛亮、劉備與周瑜說好,由周瑜去打南郡,若攻打不下來就由劉備繼續攻打,當週瑜設計將曹仁誘出城並將曹仁重創之時,諸葛亮派遣趙雲攻打下南郡,並攻下荊州其他城池。使周瑜氣的當場吐血。後來孫權派魯肅多次討要荊州,但諸葛亮總是有各種理由一次一次耍賴不給。這樣的情況很多,,總之就是,面對諸葛亮的做事風格劉備卻不再堅持仁義了,而是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會被罵僞君子了。

初期喜劉備,中期厭劉備,後期憐劉備

對於劉備的這個“僞君子”的說法,我要給他加一個引號,這個“僞君子”裏面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之所以劉備比曹操有爭議,是因爲曹操沒那麼多顧及與糾結,曹操有仁有謀,確切的說更有謀,上面說過作爲謀士的基本,曹操都有,曹操是以謀爲先,爲了謀而做事,仁也是謀裏的一部分,而劉備則不同,他骨子裏是以仁爲先,這更說明品性,只因所處時代不允許,但他自己又做不到謀爲先,所以也就任由諸葛亮的做事方式,劉備的“僞”裏面透出的是他與曹操不同的品性。

劉備與曹操,無所謂哪種好壞,各花入各眼。關於歷史,出處不同,領會不同,畢竟我們都沒有身處過那個時代,所以,我就這麼一說,您就這麼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