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唯一靠谱的证据就是袁承焕得到一封毛文龙给皇太极的降书,其中有“尔取山海关、吾取山东”的内容,可那是当年毛文龙诱惑皇太极继续派人“议和”时写的,而且袁承焕能得到这些书信还是皇太极做得梗。毛文龙不以为然,反而多次以归顺满洲为诱饵给皇太极写信,让他派人继续议和。

导读:自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就与明朝彻底决裂,并利用明朝内部腐败的可乘之机一再扩大后金的领地。明朝当时虽然已经满目疮痍,但是也不会无视这种“作乱”举动,于是纠集了十余万大军进行清剿。可是,朝廷的党争已经蔓延到军队里面,讨伐后金部队里的将领各怀鬼胎,结果,萨尔浒一战几乎全军覆没,自此,明朝再也没有组织起能和后金正面对抗的军队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位,定都沈阳,改国号为大清,继续扩张着满洲的版图。满洲八旗军骁勇善战,和萎靡不振的明朝军形成了强烈对比,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皇太极前期打来打去也只局限于辽东和辽西,并没有继续深入。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明朝将领里还有一个毛文龙

毛文龙其人

毛文龙的崛起过程就不用细说,丰功伟绩也不是这篇文要讨论的重点,大家记住一点就好,那就是,毛文龙以东江镇为据点,不但稳稳守住了东江,而且还最大限度地牵制了皇太极。皇太极不是兵强马壮吗?你出去骚扰可以,但是千万别走远,毛文龙在那盯着呢,一旦让他找到机会,绝对不会手软。这样的“眼中钉”为什么皇太极不拔去呢?他想,他做梦都想,可是能轻易被打败的话,那就不是毛文龙了

毛文龙以200兵士起家,天启三年(1623年)他率部收复金州、旅顺、望海堡、红嘴堡;九月,率部攻打后金故都赫图阿拉的外围要塞,先后取得了“牛毛寨大捷”、“乌鸡关大捷”;十月,再命张盘收复复州、永宁。;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取得“分水岭大捷”。;天启五年(1625年)一月,派部将林茂春收复旋城、传铁峪城;天启七年(1627年),后金皇太极即位,为解除心腹之患,派遣贝勒阿敏、济尔哈朗等率大军攻打毛文龙和朝鲜,史称“丁卯之役”。毛文龙“五战五胜”,重创后金担任进攻主力的镶蓝旗,更让皇太极难堪的就是被委以重任的大清副总兵刘兴祚竟然率部投降了毛文龙。也正是此战之后,明熹宗赐了尚方宝剑给毛文龙以作嘉奖;而后,毛文龙命部将耿仲明、曲承恩等悬师千里,深入后金要塞萨尔浒与刘兴祚的亲信里应外合,打满清了一个措手不及。朱溶《表忠录》中记载“斩级三千,擒生六十九人”,大胜而归。这也算报了当年明军在萨尔浒大败的仇

皇太极多次对毛文龙用兵,都铩羽而归。打是打不过了,只好劝降了。于是皇太极派特使前往东江议和。毛文龙知道这是皇太极的缓兵之计,于是,顺水推舟,要皇太极派有份量的重要官员来谈。皇太极派出自己的爱将固山额真可可和三个牛录额真前去谈判,没想到,毛文龙把他们全部绑送京师,皇太极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于是,写信大骂毛文龙。毛文龙不以为然,反而多次以归顺满洲为诱饵给皇太极写信,让他派人继续议和。

有了前车之鉴,再派人的话,皇太极就是有病。毛文龙就是这幅吊儿郎当的样子,却利用位置上的有利条件,死死卡住了满清的咽喉

困境

看着毛文龙的战事挺顺利,可是大家知道这都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吗?毛文龙据守东江7年没有拿到朝廷一文钱的俸禄,士兵们的军饷是有,但是却远不如宁远等地的待遇,而且得到粮草是由天津、登州、莱州运送,到的时候很多都已经发霉。为此,毛文龙也曾写过一个奏折,可是并没有得到解决。《东江疏塘报节抄》中记载的一个奏折是这样的:

臣实为受国厚恩,不忍卸担,自矢戮力,以完辽事。观今三月将尽,粮未来一粒,饷未到一分,啼号疾病,白骨满沟,而犹中哓哓污臣者不只

大致意思就是,东江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有发粮饷了,只得全民动员、自食其力,然而即使这样,朝中依然有污蔑我的人。

到了六月,毛文龙依然没有得到粮饷,于是就又写了一封奏折,其中写到“正月至六月间,臣下无一日不对敌厮杀,弓铠皆破”。六个月没有粮饷,士兵们没起义就不错的了,还老老实实守着东江,这难道不是毛文龙的功劳吗?

可以说,当时正是由于毛文龙的牵制,才使得袁承焕的关宁锦防线稳固如斯,也正是由于毛文龙,才延续了大明朝的时日

被杀

可是,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物,为什么会被袁承焕杀害呢?后人不少史书中说毛文龙“通敌议和”,属实吗?

袁承焕在擒拿毛文龙后曾列出毛文龙十二罪状,可是根本经不起分析,纯属污蔑的有7条,断章取义的有1条,根本不算事的2条,没有确凿证据的1条,连东江姓毛的人多也成为一条罪状,只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唯一靠谱的证据就是袁承焕得到一封毛文龙给皇太极的降书,其中有“尔取山海关、吾取山东”的内容,可那是当年毛文龙诱惑皇太极继续派人“议和”时写的,而且袁承焕能得到这些书信还是皇太极做得梗。

《国榷》卷九十记载:“建虏以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

就这样,毛文龙被袁崇焕的尚方宝剑给杀了,时年53岁。

缘由

有人说,这是崇祯皇帝的授意!可能吗?首先来说,崇祯帝不算是昏君,包括“不务正业”的明熹宗和“九千岁”魏忠贤在内,他们对辽东的战事极为重视,毛文龙数年的功绩不言而喻,在满清不断壮大的时候,皇帝轻易不会动辽东的守将;另外一点,明熹宗时发出了三把尚方宝剑,而崇祯继位后陆续收回了其他两把,对毛文龙的那一把提都没提,这不是信任吗?之所以又赐给袁崇焕一把,就是希望他们能鼎力合作。可没想到袁崇焕上任没多久就杀了毛文龙,这也激怒了崇祯,为袁崇焕的死埋下伏笔

毛文龙死后,袁崇焕还装模作样地到灵堂前拜祭,并称:“昨日斩尔,乃朝廷大法,今日祭尔,乃僚友私情”。朝廷大法?那好,咱们普及一下当时明朝的大法:普通人犯判处死罪要经过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共同审理,然后再把问斩人员名单交给皇帝,即使皇帝批准了,也是“秋后问斩”,不可能是“斩立决”,除非是叛国;尚方宝剑呢?不是可以先斩后奏吗?那是影视剧中衬托剧情的,当时的情况是三品以下可以先斩后奏,三品以上就要经过皇帝批准。毛文龙当时可是朝廷的正一品大员啊,说杀就杀吗?

那为什么他急于处死毛文龙?翻阅资料发现袁崇焕与毛文龙的一次对话,那是袁崇焕斥责毛文龙“冒功冒饷”,结果遭到毛文龙的反驳。他说你的宁远大捷号称歼敌一万七千人,也不过只有二百六十九颗首级,我一个牛毛寨战役就砍了三百七十一颗,到底谁在冒功?

也许这才是袁崇焕的痛处,“冒功”的另一个名称叫做“欺君”,这样的事袁崇焕怎会让流传出去,这就坚定了他除去毛文龙的决心

尾话

毛文龙的死在史书中记载的并不多,对于袁崇焕的褒奖却比比皆是,原因大概就是因为《明史》是满清编修的,乾隆才不会把先皇死活打不过的毛文龙写进去,而其他很多史书都是依据《明史》而写,所以,袁崇焕成了英雄,毛文龙成了默默无名。但是,也并非全部如此,满清初期的官史《满文老档》中对毛文龙的记载就比较详细,而袁崇焕的名字一共出现12次,有6次还是奏折。

毛文龙死后,袁崇焕派去接替毛文龙的总兵黄龙在镇压反叛的孔有德和耿仲明时被杀了,不知这算不算是对袁崇焕的嘲讽

慷慨一生浑是恨,悠游千古复何悲.....新蒲细柳春犹在,谁为招魂吊水湄!一首《毛将军歌》作为结束,聊表敬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