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且带领士卒进攻燕国的是赵国名将廉颇。这个时候前来找死的燕国被廉颇击败以后,赵国尝到了甜头。

赵国在长平之战战败后,损失了45万大军。秦军包围了邯郸城,就在即将破城的时候,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带着一帮人马前来救援,加上秦昭襄王此刻听信了范睢的谗言,所以赵国得以捡回一条命。这个时候的赵国再也不具备跟秦国进行一场生死大战的资本,所以接下来的几十年,面对秦国都是以防守为主。其实秦国在长平之战也没有讨到多少好处,很多人认为白起之所以坑杀40万降卒,是因为秦军损失也在数十万之多,白起这么做是为了给那些死去的秦军将士们报仇。

那么赵国是如何重新崛起的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件事,促使赵国有了短暂的崛起迹象,当然只是短暂的。第一,赵国对趁火打劫的燕国,进行了毁灭性的报复。

燕国真的是无耻啊,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燕国就打算前来分一杯羹。长平之战结束后,燕国大军便长驱直入,打算占领赵国的领土,这分明就是想要趁火打劫。赵国当时虽然缺兵少将,但是每个人都是斗志昂扬,他们认为燕国是打算灭亡赵国来的,所以战斗力当然爆表。

而且带领士卒进攻燕国的是赵国名将廉颇。廉颇的作战能力自然是非常出色的,被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所以廉颇带着赵军一路北上,一直打到了燕国国都。不过赵国当时并不具备灭亡燕国的能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赵军选择退兵。

但是这场灭燕之战,打出了长平战败后赵国的士气,也让各路诸侯国都不敢小瞧赵国。而且打下的燕国城池,都将成为赵军重要的补给站,这是赵国短暂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赵国派李牧和庞煖连续进攻燕国,燕国成了赵国的续命池。

赵国要想重新强盛起来,必须要等待至少二十年时间,等到少年们长大成人了,他们才能拿起武器保卫家国。可是赵国当时四面都是敌人,压根就等不了那么久。这个时候前来找死的燕国被廉颇击败以后,赵国尝到了甜头。

赵王认为虽然不能灭亡燕国,但是可以利用燕国的资源,不断壮大自己。所以赵王先后派遣了名将李牧和老将军庞煖对燕国发起了掠夺之战。赵国对燕国的战争,直接消耗了燕国的整体国力,抢掠来的男子可以充当士兵,财宝可以充做军粮,燕国的衰败使得赵国不断充血。此外赵王还命令廉颇进攻魏国,夺取了魏国一些城池,这也是帮助赵国强盛的部分原因。当时的赵国想要自己造血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所以他们必须要通过侵略战争才能让自己恢复元气,在战略上赵国做得对。

第三,李牧痛击秦军,战败齐国,打出了赵国的声威。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赵国到了即将灭亡之前,居然还出现了一位旷世名将,那便是李牧了。李牧过去一直在北方抗击匈奴,以少量的步兵,全歼了大量的匈奴骑兵,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步兵战胜骑兵的奇迹。

等到廉颇击败乐乘逃到魏国以后,李牧便成为了赵国的核心战将。他带领军队两次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强大秦国,为赵国长平之战后雪耻。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一直不敢触碰秦国这个老对手,因为内心都被打怕了,就连廉颇都不敢跟秦军正面交锋。

所以李牧这个时候能够跟秦军正面交锋并且击败秦军,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而且也让赵国人看到了复兴的希望。此外李牧与此同时,也击败了东边的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土地,为赵国带来了重振声威的大好机会。

总结:奈何赵悼王不信廉颇,赵王迁怀疑李牧,赵国终究灭亡。

赵国到了末期,连续出现了两个昏君,这才是赵国真正灭亡的原因。其实通过廉颇、李牧这些将领们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足以将危亡的赵国重新拯救回来。

可是赵悼王不相信廉颇,想要用乐乘代替廉颇,结果导致廉颇带兵逃往魏国。随后赵王迁更是听信谗言,认为连年为赵国立下战功的李牧,会带兵反叛,结果杀掉了李牧,真的是自毁长城。从此赵国一蹶不振,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灭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