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親歷者說 || 臺麗偉:從下崗女工到行業地方標準制定者

口述史主人公:

臺麗偉,中共黨員,1970年出生,省政協委員,現任長春市綠園區至愛老年醫療護理院黨支部書記兼院長。先後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好人榜”好人 、“中華孝親敬老楷模”、吉林省勞動模範等榮譽。在實施全國“愛心護理工程”中被授予敬老工程杯“模範院長”、長春“十佳”敬老好兒女、綠園區“十佳黨務工作者”等諸多榮譽稱號。

我做養老這一行,至今已有20餘載。至愛護理院從只有四間房的老年託護院,發展爲如今集醫療、護理、康復、安養等爲一體的大型老年公寓,真的是傾注了我的所有。

回眸昨天,有淚水,有喜悅,有付出,也有收穫,但更要感謝改革開放讓養老服務業發展起來,並改變了人們的養老觀念。

1995年春,我成爲一名下崗女工。這時,我已經爲人妻爲人母,上有老下有小。“我該怎麼辦?”家庭、生活的雙重壓力砸向了我。那時的我還是很樂觀的,很快就走出了下崗的陰影,開始再就業。我不停地找工作,幼師、推銷員、記者,能幹的我都嘗試着去幹,箇中苦楚,五味雜陳。

就在此時,我的公公突發腦溢血住進醫院,丈夫經常出差不在家,照顧公公的擔子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在醫院的這段時間,我對公公無微不至的照顧,得到同病房老人的讚許。有的老人因爲孩子工作繁忙而疏於照料,他們信任我,讓我照顧他們。就這樣,我成了老人們的“護理員”,也因爲這樣,我積累了豐富的老年護理經驗。

突然間,一個想法在我腦中萌生了:“開設老年託護院”。1996年,在丈夫的支持下,我們說服了父母,借用我孃家的四間房,設置12張牀,白手起家,創辦了至愛老年託護院。

至愛老年託護院的老人們在下象棋

然而,尷尬的局面卻不期而至,“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讓大家覺得有兒有女的,爲什麼要來這裏,多丟人。“不能這樣僵持下去。”我們開始四處張貼小廣告,發傳單,讓更多的人瞭解託護院。經過一個多月的煎熬,託護院終於迎來了第一位老人入住,我們都叫他韓老爹。

韓老爹曾經是建築師,患有腦溢血後遺症,不但語言有障礙,脾氣也特別暴躁。原本健康的他突然不能自理,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絕食了好幾天,無奈的兒女把他送到了我們這裏。沒想到,來到託護院後,老人依然不進食,一心求死。

“我得讓韓老爹快樂地活下去。”爲了能讓他喫一點東西,我親手熬製了營養粥,正準備喂他時,卻被他揚起手扣到我的臉上。我驚叫一聲,捂着臉跑到洗手間裏沖洗。站在鏡子前,看着被燙傷的臉,我心裏不斷問自己,是不是真的走錯了路?

當我回到房間時,韓老爹一臉歉疚地遞過來一張紙條,上面寫着:姑娘,我錯了!我喫飯!他終於喫下了5天來的第一頓飯。日復一日,在我的悉心照護下,韓老爹在託護院安詳平靜地生活了3個年頭。老人離世前,在紙上艱難地寫下:“姑娘,謝謝你幾年來的照顧!”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國家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開始受到關注,人們的傳統觀念也開始有了變化,養老變享老。於是,入住託護院的老人逐漸增多。

1999年,臺麗偉榮獲長春市“十佳敬老好兒女”稱號

爲了讓老人們更好地在託護院生活,1999年,託護院開始擴建,從原來的舊址遷往了新址,託護院也正式更名爲長春市綠園區至愛老年醫療護理院。

在與老人們接觸的時候,我發現他們中大多疾病纏身,生活不能自理,一遇到突發急病,必須馬上送醫院。這讓我意識到,要做好失能老人的護理工作,還需要走很長的路,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練就真本事。

於是,我報考了長春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專業,此外還自學了護理知識。我又在院裏設立了衛生所,招聘了醫生護士,購買了吸痰器、心電機、氧氣機、消毒鍋、血壓計、送藥車等醫療器材。老人如果出現小病情,就不用折騰到醫院去了。

古語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待這些老人如同我的父母,爲他們擦屎擦尿,清理褥瘡,守候病榻,臨終關懷,所以,老人們都親切地叫我“閨女”。這個稱呼,讓我感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了。

臺麗偉與至愛老年醫療護理院的老人合影

“至愛勝於親情,承諾重於泰山”,這是我定下的服務理念,我要讓這理念深入每一位員工的內心。我帶領全體員工以“讓躺着的老人坐起來,讓坐着的老人站起來,讓站着的老人走起來”爲工作目標,用發自內心的愛去照顧每一位老人。好口碑自然口口相傳,吸引了不少省內外老人前來諮詢、入住,甚至出現了“一牀難求”的現象。

2013年9月,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正式對外發布,各地隨之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養老政策,中國的養老產業開始蓬勃發展,這讓我更加放心大膽地去幹。

我規定對入住護理院的老人不設門檻,讓所有老人都能入住。專門設置一個區域,收留照護困難老人、殘疾人及流浪人員;先後爲貧困老人、殘廢人、見義勇爲人員減免醫療費、護理費多達200餘萬元;設置了養老服務中心、醫療中心、託養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護理員培訓中心等“五個中心”。全院62名醫護人員,爲260位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務,通過專業的醫療康復護理與心理疏導,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延長了老人的生命,讓他們有尊嚴地生活。

信任是點滴的積累。我認真的做事態度,執着的創業精神,得到了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肯定與扶持。

護理院先後獲得了全國“愛心護理工程示範基地”“AAAA級養老機構”、吉林省精神文明單位、吉林省標準化服務試點單位、吉林省養老機構示範試點單位、省服務業名牌單位等榮譽。我本人也被當選爲長春市第十二屆人大代表。

臺麗偉在第三屆全國老人院院長論壇上發言

我在當選市人大代表期間,認真履行法律賦予人民代表的參政議政職責,把養老事業在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及困難通過代表建議、議案如實反映出來,讓政府傾聽到老人的訴求和心聲,更加關注老年弱勢羣體,爲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因爲我的提議,長春市政府通過法律法規及政策層面制定出臺了長春市養老管理辦法和各種優惠政策。2011年12月30日,我提出的《關於加強我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議案》被列爲長春市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議案,得到了長春市政府的高度重視;2015年5月1日,長春市政府根據我在市人大第十四屆三次會議提交的《關於失能老人醫養結合的建議》,啓動實施失能人員醫療照護保險制度,讓所有失能人員都享受到政府的陽光、社會的溫暖。

爲了響應政府號召,解決好養老市場供需矛盾,我們決定成立長春市至愛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把服務輻射到周邊7個社區十幾個村屯,主要爲老人提供居家養老助殘服務、日間照料、日常生活服務、醫療保健服務、精神生活服務、法律諮詢服務。凡在我院所屬轄區的老人,都列爲我們服務對象,並提供早晚社區接送服務。同時以機構養老爲支撐,全面開展各項居家服務。爲殘疾人開設“小飯桌”,免費開設圖書室、棋牌室、上網、日間照料室等活動。我們已經爲1500名60歲以上老人建立了個人檔案,做到了年齡情況清、家庭情況清、經濟情況清、健康情況清、需求情況清。增強了服務的針對性、主動性、及時性和有效性。低成本的愛心“居家養老”與“應急救助”服務,共同構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爲、老有所樂”的和諧社會。

2015年,全國“愛心護理工程”工作大會上,至愛老年醫療護理院被評爲全國“愛心護理工程建設基地”

2014年,省質量技術監督局下發《關於下達2014年度吉林省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把涉及養老方面的“地方標準”起草任務落到了至愛老年醫療護理院。

接到項目計劃通知後,我遵照國家系列標準,組成8人“地方標準”的起草小組,我做該項目的負責人。起草小組兵分三路,相繼到國內外多個養老機構進行了走訪和調研。

走訪中,看到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服務規範,而我們吉林省養老機構標準化尚處於空白。我暗下決心,要用自己的雙手填補這個空白。歷經3年的時間,我們終於完成了《吉林省養老機構養護服務規範》《吉林省養老機構心理支持服務規範》和《失能人員照護服務規範》等3項地方標準,獲得專家評審通過,並在全省實施,填補了省內行業空白。

2016年,澳大利亞護理專家來到至愛老年醫療護理院進行參觀交流

2018年是我創業的第22年。就在這一年,我又榮幸地當選爲吉林省第十二屆政協委員。

有人曾經問,是什麼力量支撐着我沿着養老的路一直走下去?我回答:“是老人們的笑臉,是兒女們的信任,更是改革開放後的好機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