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爲作者原創,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被他人關注、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讚美和支持,這就是我們想要從一切行爲中得到的價值。”——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說的是開學季:孩子的上學焦慮、負面情緒,該如何化解?於是,有家長問我,如果家長的焦慮比孩子的還厲害呢?

是呀,環顧四周,在孩子所面對的焦慮和壓力中,由家長“貢獻”的焦慮可絕對不在少數。我經常聽到家長說:“我看我家娃心態挺好的,倒是我……”

並且,對於這種傳導性的、系統性的焦慮,孩子們是很難化解的,而只能從家長做起……

1.越演越烈的焦慮旋渦

如果說焦慮是一種特殊的波,只能說,近些年來它所呈現的振動形態有越來越劇烈的趨勢:這種波的週期性更加明顯、頻率更快、波峯值更高、波幅更長。

具體的特徵表現爲:家長對子女教育的焦慮,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的這些升學節點上,振動將達到波峯,並體現出週期性的特點。而且,焦慮期越來越長,在孩子學齡前(有的從1歲開始、甚至是0歲)、在小學低年級就反映出對高考的焦慮……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波共振的疊加和影響。焦慮在家長之間傳遞的速度非常快,達到共振之後的殺傷力更是巨大;身處其中的家長們,真的就如同被一股巨大的洪流所裹挾着的浮萍,身不由己的沉沉浮浮。

這種從個體到羣體的焦慮旋渦,必然會波及到其中每個家庭系統中的孩子,讓他們轉得像個停不下來的陀螺。

2.焦慮旋渦的深層次原因

家長爲什麼會如此焦慮呢?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

社會保障了物質的需求之後,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對各種成功的強烈願望和高預期。這種成功不僅包括家長自己經濟的成功、職業的成功,還有子女教育的成功。很多家長都認爲孩子是站在“自己巨人的肩膀上”,他們只能比父母更強、更高,絕對不能比自己差呢!對精英教育和成功學的崇拜,對成功的衡量標準外在而單一。因爲,這種“成功”是建立在社會比較的基礎上,就必然需要便於比較的標準——可視、外顯、一目瞭然。那麼,結果就是好成績、好學校、好工作、好房子、好車……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都是可以量化爲成績或者金錢。

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社會優勢資源的緊缺,導致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結果是各種科學觀念的形成明顯滯後,家長們應對心理不足,對現在和未來缺乏清楚的瞭解和判斷,使得越來越多的家長總是處於迷茫中,而就特別容易盲從和焦慮。就西方社會的發展歷程來講,他們也曾經歷過這種“身份的焦慮”——對於自己以及後代能否成爲在社會上被肯定、被欣賞的精英階層而焦慮不堪。

3.遠離焦慮旋渦的方法

該如何化解這種焦慮、遠離焦慮旋渦呢?可以遵循如下的方法: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孩子和孩子也不一樣,孩子和父母也不一樣“三個不一樣”決定了,誰和誰都不可比較,包括家長之間、孩子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如果能確立這個觀念,來自三種比較的壓力,尤其是“別人家的孩子”、“父母曾經是學霸,孩子怎麼是學渣”的世紀難題就會迎刃而解。調整成功的渴望和預期目標,別讓“永不知足”和“過高目標”成爲壓垮孩子的稻草。對成功的渴望是人之常情,但制定合理的目標卻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渴望過於強烈和目標過於嚴苛,不僅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也會無形中綁架孩子,並讓他們深受其害。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裏,英子就因爲母親宋倩對清北的強烈渴望以及控制,患上了抑鬱症並做出輕生的舉動。而殘酷的現實是很多孩子在小學階段就出現了嚴重的身心問題

教育的成功不能缺少內在評價維度的支撐,因爲外在標準無法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如同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曾經指出的,“決定一個孩子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這就說明了,人的價值是要定位於人的內在——包括善良、正直、自信、利他、抗挫折能力等等衆多內在的標準。古羅馬的皇帝兼哲學家馬克.奧勒留在他的《沉思錄》中說:“你的價值並不取決於他人對你的評價。

外在標準只是把個體放進同一種框架中,供他人評判的衡量尺度。而對於孩子的內在價值,卻很少考慮甚至完全忽略,這本身就是一種人爲的暴力和不公平。

瞭解孩子處於不同階段的規律和特點,儘量做好規劃和各種準備,減少“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的應對情況發生我所接觸的很多家長,之所以焦慮是因爲不瞭解在每個階段應該要做什麼?爲下一個階段做什麼必要的準備?就像有的家長對小升初是沒有預期的,但臨近升學卻開始有了期待。這時候,就無法不產生焦慮了。家長與其用結果導向思維,不如轉換爲過程導向思維,並在過程中積極瞭解更多有益的信息,降低自己的迷茫,做出正確的選擇。沒有孩子不想得到父母、老師的認可和讚賞,但他們有時不得其法。家長能做的就是轉換角色,讓自己和孩子共同聚焦在過程上,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路徑,並不斷鼓勵和支持他的努力。

這樣,我們會和孩子一起很好的把握當下,美國著名的網球運動員安德烈.阿加西在回顧他頗具傳奇色彩的網球生涯時說:“做好自己能夠掌控的事情。

著有《國富論》的亞當.斯密曾經在他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論》(1759)中指出:“被他人關注、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讚美和支持,這就是我們想要從一切行爲中得到的價值。”而得不到這些會讓我們深深的焦慮。

只是,我們需要明白他人到底是誰?他們對我們的評價真的有意義嗎?其實不如,讓我們用內在的評價標準來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並給予孩子他們的想得到的關注、讚美和支持,纔會讓焦慮降到最低。

別忘了,遠離焦慮旋渦還有一點,遠離那些讓你焦慮的垃圾信息吧……

相關閱讀:小升初與擇校,你應該想要知道的幾件事(一定要看)應試教育下,6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孩子越上越多的課外班,是“良藥”還是“鴉片”?

期待您關注明瞭父母課堂,您有任何關於教育的問題,都可以與明錟老師聯繫,讓我們一起爲您、您的孩子、家庭的幸福努力,我們會幫助您成爲一名自己孩子的教育專家。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我們針對6-12歲的小學生家長,提供一對一、個性化的家庭教育諮詢指導服務,幫助您解決孩子的學習力提升、減少手機遊戲的依賴、青春期前後的親子關係建設等教育難題。

這裏有更多科學與健康、簡單與明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