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物種無奇不有!澳洲特有種有袋類動物「Kalutas」進入繁殖期,會開始大量生產高質量精子,而交配次數也會跟着增加,交配時間長達14小時,而近日生物學家也發現,這些有袋類動物爲了生下優良基因,睪丸甚至會膨脹到不成比例,最終甚至因繁殖而死亡。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西澳大學生物科學博士生海耶斯(Genevieve Hayes)近日針對有袋類動物「Kalutas」的繁殖行爲進行研究,於2013至2014年的繁殖季節期間,至澳洲米爾斯特里姆國家公園(Millstream Chichester National Park)監測Kalutas的繁殖習性,發現「性對於雄Kalutas來說,根本就是自殺」。

Kalutas生活於澳洲西部皮爾布拉(Pilbara)地區,重約20至40公克,體型宛如老鼠,毛色呈現紅棕色,研究團隊發現,在繁殖季前仍能看見雄性Kalutas,但繁殖季過後卻大量消失,進一步瞭解才得知,當進入繁殖期前1、2個月前,雄性Kalutas就會停止產精子,並開始產生大量睾酮和皮質類固醇,用來吸引雌性交配。

Kalutas因此需在10個月內達到性成熟,併產出品質好的精子,並於繁殖期間不段交配,且對象不只是一隻雌性Kalutas,交配時間長達14小時,每到9月繁殖季過後,至11月產下寶寶的2個月間,雄Kalutas通常因腸道潰瘍而死亡,待寶寶隔年2、3月長大後,下一代又會依此循環延續物種。

而Kalutas每一窩寶寶,約有6至8個,其中就有來自3個不同父親的精子,海耶斯透露,儘管此繁衍行爲罕見,但這種習性是經過兩次演化後形成,推斷對於Kalutas有正面作用,「小型哺乳類動物通常活不過1年,因此若能進行繁殖,牠們會盡可能大量生產,是非常聰明的做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