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勞動對於人來說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在我們人類的社會,我們崇尚勤勞,鄙視懶惰,爲了表彰那些勤勞的人們,我們國家每年都會設置五一勞動獎章。

那麼,動物界是否也有勤勞和懶惰的動物?答案是肯定的。只不過,動物界的勤勞不能用我們人類的標準來定義。

如果要選出動物界的勞模,那可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這是因爲,動物界的種類實在太多了,僅僅是昆蟲的種類就達百萬之多,且每天還有新種被描述和命名;而且動物有着不同的種類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難以放在一起比較。因此,在動物界評選勞模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如果非得評的話,那我們得先定個粗略的標準:

標準1:同類羣的動物進行比較,比如哺乳動物與哺乳動物比,鳥類與鳥類比……

標準2:這裏的勤勞有別於人類的“勤勞”,動物界的勤勞不能添加感情色彩,簡言之勤勞的動物並不值得驕傲;

標準3:動物的勤勞是指相對於它們自身的活動量,比如移動距離、捕獵次數、新陳代謝速率等。

這裏的主要目的是給大家介紹下這些動物的習性,排名這個話題,萬不可較真。

Part.1

動物“勤勞度”紅榜

鳥類勞模:北極燕鷗

北極燕鷗是屬於燕鷗屬的一種海鳥。棲息於沼澤、海岸等地帶,成羣活動,以魚、甲殼動物等爲食。分佈於北極及附近地區,是候鳥,每年經歷兩個夏季,從其北部的繁殖區南遷至南極洲附近的海洋,之後再北遷回繁殖區,全部行程達40000多公里,這是已知的動物中遷徙路線最長的。

北極燕鷗,是一種美麗的小鳥,有紅色的喙和紅色的腳,灰白色的外衣配上黑色的帽子,一副時尚模特的樣子。它弱小的身軀不足120克,卻創造了鳥類遷徙史上的奇蹟。它們回家一趟(遷徙)需要飛行40000多公里,相當於繞赤道一圈,是地球上遷徙距離最長的鳥類。在一生30餘年的時光裏,北極燕鷗總的遷徙路程是地球與月球距離的3倍多,是名副其實的鳥類遷徙之王

2010年,來自格陵蘭、丹麥、美國、英國以及冰島的科學家組成了一支研究隊伍,使用英國南極調查組提供的微型GPS設備追蹤了北極燕鷗從地球一極飛往另一極的整個遷徙路線,研究發現這些體重僅100多克的小鳥竟然完成了長達7000公里的飛行距離。研究人員在北極燕鷗身上安置的這種追蹤設備重僅1.4克,安裝在它們腿部,可以記錄每天的光強度和日出日落的時間。由於不同經緯度的日出時間和日照時長總是有差別的,用軟件便可以換算出每一天這些鳥兒所在的具體位置。研究結果顯示,北極燕鷗飛往南極時要麼經過非洲海岸,要麼取道巴西海岸,而它們飛回北極的時候卻取大西洋中間路線,呈“S”形。爲何它們寧願繞道也不走最近路線呢?這主要原因是北極燕鷗要藉助氣流,雖然路途遠,可是順風更省力。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在於,北極燕鷗沿大陸架遷徙,路上食物種類更加豐富,它們可以隨時補充能量。

Part.2

動物“勤勞度”紅榜

鳥類勞模:蜂鳥

蜂鳥不需要像北極燕歐那般長距離遷徙,之所以選它當勞模,原因在於:蜂鳥在鳥類中具有較快甚至最快的新陳代謝速率和超快的飛行速度。蜂鳥並不是一種鳥,而是蜂鳥目蜂鳥科下面近400種鳥類的統稱。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體型非常小,神似蜜蜂。它們主要分佈在拉丁美洲、北美洲。咱們中國境內沒有蜂鳥分佈。

蜂鳥有幾個“品質”和勤勞完美切合。首先,蜂鳥的新陳代謝速率極高,在飛行時,心跳能夠達到1000次/分。爲了滿足如此高能量的消耗,它們必須“喫喫喫”,蜂鳥每天可以喫下大於自身體重的食物,這種情況在動物界不常見。每日食那麼多,卻保持身材如此苗條,這不得不說人家“勤勞”。其次,蜂鳥的飛行速度非常快,可達每小時90千米,如果只看速度的話,在鳥類中並不出彩。但是要知道,蜂鳥體重多在2.5-6.5克,最小的不足2克,最大的不過20餘克。因此,這個速度是建立在蜂鳥微小體型的基礎上的,如此算來,這個速度已經堪稱恐怖。

Part.3

動物“勤勞度”紅榜

昆蟲勞模:蜜蜂

蜜蜂的勤勞是肉眼可見的,我們看到蜜蜂的時候,它們總是忙碌着,在花叢中飛來飛去。那些採集花粉的多是工蜂,它們承擔着築巢、護衛、餵養弟弟妹妹的重擔。一隻工蜂每天大約忙碌10小時。之所以選擇將勞模投給蜜蜂一票,原因在於它們的勤勞帶有一絲悲情。整日忙碌的工蜂,卻無法繁衍自己的後代,正可謂是:“幾份城池無我分,一場辛苦爲誰忙?”

蜜蜂羣體是一個神祕的組織,一個蜂巢成員大致分爲:蜂后、雄蜂、工蜂。它們各司其職,有組織、有紀律。在蜂羣中,蜂后的地位最高,它的主要任務是生育,每天可產2000粒卵。蜂羣只有在每年的固定時期內才培育少數雄蜂,它們的存在只是爲了和蜂后交配,不做任何事情。蜂羣中數量最多的是工蜂,它們也是雌性,可是卵巢發育不健全,不能進行交配。工蜂的工作最辛苦,蜂巢內外的全部工作如築巢、喂幼、清掃衛生、培育蜂后和雄蜂、保護蜂巢以及採集花粉和花蜜等都由它們完成。

在這個神祕的羣體中,每隻工蜂都爲了整個羣體的利益而竭盡全力地工作,必要時還會獻出自己的生命。當春天花朵盛開的時候,工蜂便開始採集花粉和花蜜並培育越來越多的新蜂,此時餵養的幼蜂數量多達30000只,幾乎佔全部蜂室的三分之一。到了春末時節,由於蜂羣發展得太大而開始分羣。爲此工蜂首先要建築特殊的王室,它的室口向下懸掛在蜂房的底部。王室的數量大約是一二十個,從王室中孵化出來的幼蟲在整個發育階段都餵給王漿。而其他蜂房的幼蟲僅僅在前三天餵養王漿,之後喂蜂蜜。它們之間的地位從生下來就已經確定。餵養王漿的幼蟲日後會發育成爲新的蜂后。當新的蜂后開始化蛹並將蜂室封閉的時候,老蜂后和大約一半的工蜂就會飛離蜂巢暫時在附近的樹枝上聚集成團。此後的數天內,工蜂們便從附近尋找一個尚未被利用的洞穴,之後築巢,迎接蜂后。這便是工蜂一生的使命,週而復始,直到生命的盡頭。

說完勤勞的動物,我們也一起盤點一下那些懶惰的動物,還是堅持上面的原則,尤其是不能以有色眼鏡看待“懶惰”。

Part.4

動物“勤勞度”黑榜

懶惰動物:樹懶

樹懶可謂是哺乳動物中“懶”的代名詞,就連名字中都帶有一個“懶”字。樹懶可謂是“懶”的名副其實,這其中“懶”的佼佼者當屬於三趾樹懶。

三趾樹懶是樹懶科、樹懶屬的哺乳動物,體長一般爲50-60釐米,體毛十分粗糙,一生都在樹上生活,主要分佈在巴西、蘇里南以及圭亞那等等地方,以幼葉和嫩芽爲食。三趾樹懶經常幾個小時都不移動,每天睡眠時間多達15個小時,就連苔蘚都可長在它身上。三趾樹懶敢如此懶,卻依舊活着,主要原因在於它具有超慢的新陳代謝速率,在緩慢的新陳代謝競賽中獲勝,每天只消耗162千焦耳的能量。

Part.5

動物“勤勞度”黑榜

懶惰動物:鮟鱇魚

魚類中鮟鱇魚可謂是“懶惰”的代表,這裏的“鮟鱇魚”說的主要是雄魚,就連媳婦都懶得去找。在我們的星球上,無論是什麼生物,繁衍後代總是頭等大事。鮟鱇魚自然不能免俗,有趣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發現的鮟鱇魚都是女的(比如本文提到的那麼醜陋的鮟鱇魚,其實都是雌性),難道這是一個“女兒國”?

科學家在開始研究鮟鱇魚的時候,發現抓上來的幾乎都是雌魚,而且身上還有一些看起來像是寄生蟲的東西。後來的研究發現,這些“寄生蟲”其實就是極度退化的雄魚。雄魚像寄生蟲一樣附在雌魚的身體上。而且有時候一條雌魚身上還有好幾條雄魚,堪稱“一妻多夫”的典範。

剛孵化出來的雄鮟鱇魚就已經有發達的嗅覺器官,當然,這也是它們爲了完成找到雌魚的使命所必須的。其實這種繁殖方式的出現並不奇怪,畢竟在茫茫的深海底,要找到配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發達的嗅覺器官使雄魚能以最快的速度探測到雌魚的信息激素,繼而找到終生飯票。找到雌魚後,雄魚會咬住對方的皮膚,釋放能消化掉皮膚的酶,最終二者在血管水平上融合在一起。接下來的日子裏,雄魚的身體慢慢萎縮,先是沒了消化器官,然後是大腦、心臟和眼睛,到最後就剩下一對生殖腺,用於釋放精子。這種極端的兩性異形保證了鮟鱇魚的繁衍,當雌魚準備產卵時,隨時都有精子在候命着。

這樣的結果是,雌鮟鱇魚絕不會執行“一夫一妻”制,曾有人發現過體側懸掛了8個精囊的雌鮟鱇魚——也就是說,它“娶”了8個丈夫。而這些夫妻們有着共同的命運:生死與共,榮辱相依。這是幸運的雄鮟鱇魚,至於那些根本找不到“老婆”的魚,就更慘了,如果在幾個月內一直找不到“老婆”,它們就會活活餓死。

出品:中國科普博覽

作者:趙序茅 蘭州大學青年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