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不管怎么样,武卫右军先锋队的组建,有效帮助袁世凯控制了山东的局面,同时为北洋系培养了不少人才,在当时也对武卫右军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不小的助力作用,袁世凯在建立之初就想到了这一层,所以慢慢将很多武卫右军系人士安插进先锋队,在队伍中担任十分重要的营级将官或各营先锋。武卫右军先锋队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稳定山东的局势,除此之外袁世凯还得到一些意外收获,那就是队伍中涌现的将才。

武卫右军先锋队是袁世凯在乱世中倚仗的军事力量之一,建立于光绪二十六年,后发展为北洋陆军第五镇。这支先锋队的建立影响的不止是袁世凯个人,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这支队伍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将领,促进了北洋集团的崛起,还帮助袁世凯稳定山东局势,继而控制山东。

先锋队建立之初军制为旧式防营,之后几经发展和改良,变成了新式陆军,营队名字也经过好几番改动。

这支部队从建立原因到改名原因,乃至队内人事变动,都没有详细的资料记载。而人们最关注的是,袁世凯利用这支部队的力量做过哪些事情?北洋系的将领们在队伍中又经历了哪些磨练?

但这些问题也没有人能完全说清楚,我们如今所知都只是管中窥豹。不过幸好早期历史中对于先锋队的情况有一些散乱的记载,笔者将这些史料整理之后,整理成为这篇文章。

首先是这个营队的来历,袁世凯早就有将山东旧营改为新军的计划,他在上交的奏折中曾提到过这样的想法:“酌査未省現有各营,汰其疲羸,去其冗碎,先分別裁調二十营,彷照武卫前、左各军营制,量为核減。另订饷章,即因其原有之饷,酌加以现筹之款,添募日并,批集成新兵二十营,依次編伍,増立一军,痛除积习,认真训练。”

清廷同意了,之后他又陆续上折讨论营队名字和制度等问题,“山东登州府属,本有东字中军、登荣、嵩武等军十二营,现拟抽调七营,济南、东昌、莱州各府属,本有东字正军、亲军、济康、副中佐字前、中等九营,拟全行拨调。共步队十六营,改作武卫右军先锋步队,分前、后、左、右四路,每路分前、后、左、右四营,每四营派统领一员督率训练......”

这便是武卫右军先锋队雏形,奏折中所写也成为了营队最初的章程。

最初的武卫右军先锋队一共有六支营队,每支营队内设置了营官为主要负责人,除此之外还有左翼右翼两个翼长,分别管辖左前和右后营队,职务要更高一级。最早的这个整编计划略微粗糙,不久之后就有了调整,改为一共七支营队,还增设了统领一员,由营官兼任,职责高于一般营官,但是前后营分明,前路营官只能兼任前路统领,避免前后营权利交叉。

改编后的营名为:左路前营、左路后营、前路左营、右路后营,营官分别是夏辛酉、杨青山、王来魁、彭金山几个人,其中夏辛酉兼任翼长;另外3支分別是左路左营谷得先部、左路右营于月清部、前路后营李玉田部。

武卫右军先锋队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稳定山东的局势,除此之外袁世凯还得到一些意外收获,那就是队伍中涌现的将才。但让人意外的是,后来在北洋系中赫赫有名的那些将领,他们的名字很少出现在有关镇压山东的史料之中,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夏辛酉一部都被派去援津了。

清廷在二十六年五月十九日下旨,要求袁世凯立刻派得力部队北上,于是他让孙金彪带着三千人去了京城,但并没有抵达,而是回到了山东。之后清廷还在不断催促,于是他只能再次派出部队,这次带兵的是夏辛酉。

不难看出,对于这次军事援助行动,袁世凯心中是一万个不乐意,而他将孙金彪部队换成夏辛酉部队,大部分人也倾向于认为他是为了保存实力。但实际上两方部队的实力和营队质量都差不多,而且夏辛酉的部队人数还要多一些,成队时间也更早,因此夏辛酉的部队综合实力明显更强一些。

所以袁世凯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为了保存实力,而是出于对时局的考虑。当时德州情况紧张,孙金彪所带的部队大部分都来自山东防营,对于那一带比较熟悉,所以半道上直接让他们折返去山东了,他们抵达山东之后,也确实是驻兵在德州一带。

除此之外当时的山西巡抚的毓贤曾经上奏:“山东三十余营之多,如拨调数营,亦不为难。”袁世凯或许早已得知这个消息,做这个决定也有防止毓贤从山东调兵的作用。这六支营队一部分随孙金彪在德州,一部分跟随夏辛酉去了北京,所以在轰轰烈烈的山东剿杀拳民一战中,便没有他们的身影。

在与清廷讨论先锋队营制的时候,袁世凯就在自己上奏的折子中明确提出过要设立左、右翼长,上奏之前他就已经想好了人选,右翼长为孙金彪,兼任右路统领,左翼长为夏辛酉。营队制度在确立之后就写为章程,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出入,差别最大的就是右翼各营队,孙金彪名义上统辖着有后路,但实际上他管理的只有右路,在后路影响力很小。

右翼后路前营分别由东正字左营和前营改编而来,这两个营队曾经在山东参与镇压拳民,史料中有记载。编入先锋队之后,营名一开始依旧沿用东字左营,之后改为后路前营,管理人为方致祥,职务名称为统带,比较特殊。

在改名之后,队伍的特殊性并没有任何变化,依旧是旧式防营,主要职责就是镇压拳民。右翼后路后营前身是东字前营,原来的统领是戴守义,刚整编完的时候,统领依旧是他,后来他的影响力逐渐变小,统领才有了变更。除了这两个营队之外,右翼后路另外两营都各自有特殊职务和统领,驻守的地方又都比较固定,所以不归孙金彪和夏辛酉两人管辖。

前路前营的整编过程、营员任命并没有完整的记录,不过根据前文其实留在山东的所有营队都有明确的来历,新军中只有前路的前营来历不得而知,但是正好旧营中东字右营的去向不甚明确,因此很有可能东字右营改编之后变为前路前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武卫右军先锋队的建立比较仓促,营制的建立一直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更改,根本就没办法完全按照章程实施。还有就是军中没有非常明确的阶级,权力比较分散,很多时候所谓的营队整编其实就是把名字换掉,队伍实质还是一样的。

武卫右军先锋队自建立开始,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武卫右军系的影响。在编建之前,袁世凯组建武卫右军时,任命武卫右军系的王世清稽查营务,他能在一定范围内指挥山东旧营。之后其他许多武卫右军系人士也通过各种方式加入先锋队,并且获得了一定的实权,比如在夏辛酉带队北上之后,留下来的左翼两营就由王世清指挥,武卫系人士在先锋队中的影响之后也不断持续着。

以上就是关于武卫右军先锋队的成军原委、营名变动、人员更替的情况。光绪二十六年九月之前,先锋队已初成体系,一共有二十其中包括步马炮三种分类。其中,步兵共16营,分左、右两翼。左翼以夏辛酉为翼长,辖左、前两路,每路设前后、左右4营。

左路4营、前路后营与前路左营共6营跟随夏辛酉北上援津,前路前营、前路右营留驻山东;右翼以孙金彪为翼长,辖右、后两路,每路也设前、后、左右4营。孙金彪曾率前路4营北上,后回到山东。

前面我们说过,武卫右军先锋队队内营制并没有完全依照章程来实施,而且营内因为多方因素影响,层级统辖关系也不明确,营队之间分区非常明显,权力并不集中。武卫右军先锋队最初建立是为了解决山东的叛乱,所以建立地有些仓促,编制并不完善。建成之后甚至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编练,队伍就纷纷被派往各地参与实战,所以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营队大多都是由原来的山东旧营改编,最初的时候也一直保持着旧式防营的面貌和管理制度,统领也基本不变。之后因为管理难度过大,权利分界明显,先锋队原营制所规定的翼、路、营所属关系没能成功能运用到实际中,导致冀长夏辛酉统带部下共6营,孙金彪实际指挥仅3营。作为右冀后路统领,方致祥的节制力也仅限2营。

帮统这个职务的设立初衷是好的一职,但实际权利根本就没有章程中所写的那么大,形同虚设罢了。先锋队体系的混乱,让很多营队自成一派,完全游离于体质之外,不受翼长和统领的管辖,除了袁世凯之外,就只听从所属营队营官的命令,因此每个营设置的营官十分重要,在某些特殊营队,其重要性甚至大于两位翼长。

但不管怎么样,武卫右军先锋队的组建,有效帮助袁世凯控制了山东的局面,同时为北洋系培养了不少人才,在当时也对武卫右军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不小的助力作用,袁世凯在建立之初就想到了这一层,所以慢慢将很多武卫右军系人士安插进先锋队,在队伍中担任十分重要的营级将官或各营先锋。在后期,马队与炮队已经完全受到他们的控制,步兵营队很大一部分也受其指挥。

在袁世凯的支持之下,这些武卫右军系人士利用营队体系不成熟的机会,将自己手中的权力最大化,利用营官的特殊地位,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影响着整个北洋系。而之后袁世凯集团能够完全控制住山东,继而对全国的局势产生影响,先锋队在其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