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日尧居

纵观历朝历代一个王朝的变迁和他主人的更换,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动荡。如果新皇帝是继承者影响不大,可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半推半就的登上皇位,而且他这个皇帝位置,是从别人手里夺回来的,所以朝廷上下官员,必然存在不安定因素。

所以大智若愚的赵匡胤,采用了对前朝旧人安抚,和恩师并用的手段,其表现在宽容和大度。

比如;曾经在前朝担任重要职务的范质、王溥和魏任甫仍然被太祖赵匡胤委任以丞相的这个重要职务。

赵匡胤这个宽容大度的手段对于稳定大宋朝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就是这三位老臣和宋王朝开国立下战功的文臣武将们兢兢业业的辅政使大宋王朝逐渐的强大起来。

宋王朝的发展,当然离不开这些老臣和立下有战功的文臣武将们的辅佐有重大关系,所以这些宰相和文臣武将们手中的权力尤为重要。

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不希望自己手中的权力受到威胁,赵匡胤也一样,何况太祖赵匡胤是一位打江山,宋王朝第一位皇帝!

太祖赵匡胤不允许臣子们的权力过大和膨胀,更不想第二个赵匡胤再次出现,我们通过太祖赵匡胤的第一次杯酒释兵权就了解到赵匡胤的手段,这次他要再一次上演杯酒释兵权的大戏,这不但能把重要的权力收拢到自己的手中,而且太祖赵匡胤要给臣子们敲一次警钟。

太祖赵匡胤并不是一位心胸狭窄的帝王他不想听宰相范质,王溥和魏任甫等人时不时的在自己面前提起周世宗,更不想他们拿前朝的皇帝周世宗来批驳自己这位新朝皇帝的施政纲领。

太祖赵匡胤他始终在想;自己是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除了自己创立了大宋王朝以外,自己也是在水里火里滚过来的人,太祖赵匡胤要让世人和陈子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位懦弱之人,他要通过这个手段让他们见识一下天子的威严。

当然发生这件事绝不是偶然,也不是太祖赵匡胤心血来潮,而是范质的做派让太祖赵匡胤感到十分不满。

一,赵匡胤削去宰相特权

按照宋代之前留下的惯例,在上朝的朝会上要在文臣的首位放上一把椅子,这是给宰相提供的座位,目的是为了体现宰相拥有威严。

宰相坐在首位,他不但享受着皇帝赐予的茶,除了发言,他是不需要站起来的。入朝的时候宰相落座以后,朝会才能开始议事。

作为前朝留下来的老臣范质的习惯是不多说话,他知道言多必失,在官场上厮混的官员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

可是宋王朝自打开国以后,与他其他的朝代相比显得非常民主,即使在朝堂之上无论你的官职大小,都可以畅所欲言,提出你的见解,只要是对皇帝不产生攻击,都可以继续讨论,这就是在太祖赵匡胤的智力下产生的模式。

在这日的早朝之上范质还是像往常一样悠闲的喝着太祖赵匡胤赐给的茶水,也不知道范质是在仔细品茶,还是在仔细思考,坐在太师椅上就是不说话。

哪想到太祖赵匡胤在呀悄无声的大殿中突然向范质发问;范丞相,你的意见呢?

太祖赵匡胤的突然发问让丞相范质赶紧从他的太师椅子上站起来,毕竟是丞相,于是范质在不慌不忙中向太祖赵匡胤陈述着自己的见解。

就在范质回答完皇上的提问以后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准备落座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太师椅子被撤掉了。这位经过大风大浪的丞相范质并没有慌张,他在不慌不忙中站到了原来给他放太师椅子的地方。

范质的不急不躁使他自己认识到,撤掉的不是这把椅子,而是要撤掉存在范质身上所持有的特权。

站着议事和坐着议事,是一个大臣的荣誉,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范质,心里清楚,太祖赵匡胤趁他自己起身回话的功夫,撤掉这把太师椅,这不是一个儿戏,这是太祖赵匡胤的一种态度。

就是在这次朝会的议事当中太祖赵匡胤,在无意中,剥夺了范志在朝堂之上的特殊权力。这件事看似小事儿,实质上,是太祖赵匡胤经过深谋远虑之后表现出来的一种温和的手段。

就是太祖赵匡胤采取的这种温和手段让丞相范质想起来胆战心惊,他更知道太祖赵匡胤在背后隐藏的实际用心。

二,赵匡胤对开过武将也不例外

太祖赵匡胤对于文臣的整治在丞相首辅范质的身上得以体现,丞相的权利被剥夺以后,太祖赵匡胤把目光瞄向了武将。

当初慕容延钊和韩玲坤来到京城开封述职的时候,就曾经被太祖赵匡胤交上了一头冷水,他没想到当今的皇帝赵匡胤以为还是当初和他们一起起兵平起平坐和共患难时候。

他哪想到当初他们的伙伴赵匡胤如今已经是至高无上的真龙天子,如天上的飞龙掌握着天下人的命运。

这二位在战场上一起厮杀的兄弟,必须忘掉赵匡胤 已经不是曾经在战场上与他们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如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人不能在拥有与态度赵匡胤平起平坐的资格和权力。

没有人能想到,刚刚建立的大宋王朝正是用兵之计,江山还没有稳固,周边四邻小国家还没有臣服,这些太祖赵匡胤想到了,可是谁又能理解一代帝王的心呢?

这一次太祖赵匡胤又上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闹剧。这次太祖赵匡胤瞄向的目标是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太平军节度使石守信,归德军节度使高怀德等等十二个人。

虽然这些节度使的战功没有那么突出和显著,但是这些人在大宋王朝确立根基和开疆拓土的行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将士大多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要在未来的疆场上雄心勃勃的展现自己的能力并且为自己的帝王赵匡胤而驰聘疆场在青史留名,更为身后的子孙万代留下功名。

这其中最为心虚的就是,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因为他和太祖赵匡胤之间有过一段过节,那就是在赵匡胤浪迹天涯的时候曾经投奔过符彦卿,可是这位肉眼凡胎的符彦卿哪会知道赵匡胤的日后发达?于是把赵匡胤拒之门外,并且赶了出去。

而如今赵匡胤坐上了江山,而且是自己的主子,所以对这一一件往事始终担惊受怕,这也在情理之中。

这一次这些节度使武将被皇帝赵匡胤请到京城,在酒桌上喝的纵横交错时,太祖赵匡胤曾经问过符彦卿;,你当初为什么会拒绝我?

符彦卿回答的却是非常巧妙,“一勺浅水岂能容纳神龙也”符彦卿的回答让太祖赵匡胤哈哈大笑,就是赵匡胤的这一笑让符彦卿解开了他多年的困扰,但是这件事依然是在符彦卿心中产生了不可触摸的禁忌 。

在这次赵匡胤雁群中有一位战将叫“郭从义”,借着喝点小酒的机会发起了很多牢骚和怨言,无非就是在赵匡胤称帝之时立下了汗马功劳等等。

太祖赵匡胤看他郭从义,是一位饶勇善战,心地正直,而且心中坦坦荡荡的一个人,所以太祖赵匡胤并没有怪罪他。

但是太祖赵匡胤对于郭从义的牢骚却给了明确的回答;“此异代事也,何足论也”,意思很明白,这事儿已经过去了,不值得再提。就是太祖赵匡胤的这一句话,和他巧妙的答复,让其他一些战将明智的交出了兵权,重回故土。这一次太祖赵匡胤完美的完成了他的心愿。

无论是太祖赵匡胤把范质的座位撤了,来暗示范质权力过大而警告他,还是赵匡胤对他手下战将发出的旁敲侧击,这些不过是一代帝王想自己掌握权力的手段而已,目的不过是赵匡胤在不断的加强中央集权,他不断的把所有权力都集中在自己一个人的手中。

这并不是一个人的不自信,而是一个帝王他不希望发生在他身上再有第二个赵匡胤出现。太祖赵匡胤的这一系列做法,只不过是,防止这些功臣和战将,居功自傲,和功高盖主而,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从而威胁到他的皇权不稳定。

通过太祖赵匡胤的一系列做法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手段是温和的,没有像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那样暴力。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根据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百家号:日尧居!坚持原创。

2019.9.9于佳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