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戰國時代,長平之戰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這一戰,也形成了一個成語,那就是紙上談兵。因此,趙括也成了志大才疏的代名詞。那麼趙括真如後世認定的那樣無能嗎?其實不是。一個能把兵法、戰術、地理熟記於心的人,自然不會是庸才。趙括之所以兵敗,是因爲他執行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就是主動找秦軍決戰。這是趙王爲他指定的戰略。長平之戰,正史雖未記載秦國出動了多少人馬?但能把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逼得只能防禦,秦國出動的人馬應該不少於趙國。本來是旗鼓相當的對決,那麼趙括輸給戰國第一名將白起,自然也不覺得丟人了。而且趙括是趙王要求趙軍主動出擊的被動情況下,倉促出兵的。既然主動出擊不是趙括本意,那麼失敗之責也就不能全由趙括承擔。

其二:長平之戰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趙國沒用騎兵。本來騎兵是趙國的強項。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趙國騎兵的作戰能力,應該不在秦國之下。可遺憾的是,趙國的騎兵都隨李牧北御匈奴。因此長平之戰時,趙括根本沒騎兵根秦軍對決。而秦軍的5000騎兵,發揮了巨大作用,他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使趙軍首尾不能兼顧。在開闊地帶,騎兵優勢本來就凸出,他切斷了趙軍的後路,也使趙括斷了糧草供應。最終把對手逼上絕路。

其三:趙軍退路被截後,趙括幾次帶兵衝鋒。最終被亂箭射死。可趙括戰死後,幾十萬大軍中,竟沒人能主持大局,率趙軍突圍,而是選擇了無條件投降。如果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之才,那幾十萬趙軍,豈不是都是一羣無能之輩?

最後一點就是:後人只關注了趙國的死亡人數爲45萬。而忽略了秦國的損失。據《史記、白起王剪傳》記載:白起曾日:“今雖破長平,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而《呂氏春秋;應言篇》也有秦雖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索之句。由此可見,長平之戰,趙軍雖然全軍覆沒,可秦軍也死了一半,元氣大傷。以當時秦國能滅六國之勢,卻死亡一半士卒,可見長平之戰是多麼慘烈。而秦卒的死亡數字,也不會少於二十幾萬。而史書記載的45萬趙軍是投降後被坑殺的。這可能不太現實,如果完全是投降後被坑殺,那麼秦軍何來如此高的死亡數字。只能說明在戰爭中,趙軍也消耗了大量秦軍。很有可能死亡比例雙方都相等的。一個能在斷糧的情況下,與當世的第一高手(白起爲戰國四大名將之首)過招,還能堅持46天,還能把死亡人數控制在相等的數量上,由此可見趙括並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的將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