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納蘭談史

自陳橋兵變後,後周政權被宋朝所取代,宋王朝靠着趙匡胤的良苦經營發展迅猛。宋國銳意進取在內致力於國家經濟恢復,從而積蓄了雄厚的國力,爲一掃天下打下了厚實的物質基礎,在外製訂了“先南後北”的作戰方針,相繼合併荊湖、馬踏西蜀、重創北漢、剿滅南漢、蕩平南唐、威加東南,最終基本一統天下,結束了千年大變局的五代十國亂世。

正當北宋王朝國力蒸蒸日上,準備北上用兵拿下燕雲十六州之際,不幸的是一代雄主張匡胤悄然駕崩了,至於趙匡胤的死至今都未定論,而斧聲燭影也已成爲了千古之謎,但繼任者宋太宗雖然在治國打仗方面不及哥哥宋太祖,但也能安內攘外,延續宋朝繁榮穩定的盛世。

至於宋朝的孱弱,除了繼任的後世之君能力有限外,還跟宋朝的政治體制和鄰國的崛起有着極大關係。

先說一下宋朝侷限性很強的政治體制。

宋朝建立在五代十國亂世的基礎之上,所以統治者積極總結了唐末五代十國的歷史經驗教訓,宋朝的統治者深刻地瞭解到了亂世是由於權力的失衡所致,所以宋初的政治體制十分注重於權力的平衡。

而若想達到權力平衡,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權,把獨立的行政、軍事、司法各權分割爲若干塊小權力,而且還及時的調崗換崗,如此一來便能杜絕了五代十國的歷史覆轍,但是該制度所帶來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三冗問題突出,而且這還是個慢性病,隨着歲月的變遷,會凸顯出許許多多的併發症,比如官僚體制的臃腫不堪,行政效率的低下,間接就會令國家財政大部分用於養兵養官,造成積貧積弱的現象。

其次就是周邊鄰國的強勢崛起。

宋朝周邊的西夏、遼、金等國之前歷經中原五代十國的戰亂而得以迅速發展,已經完成了由部落組織到國家系統的過渡,也出現了像李元昊、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這樣傑出的領導者,同時這些北方國家擁有着靈活機動、殺傷力大的鐵騎,宋初時期宋軍屢次和遼作戰不利就源於北軍騎兵的優勢,再加上南北戰線拉長後勤補給困難,所以宋初的幾次北伐功皆戰果不佳,反而還把都城開封置於遼軍的兵鋒之下,在戰略上宋朝一直陷入軍事被動的局面。

再加上宋朝末年幾次經濟改革的失敗,直接造成了社會經濟的崩盤,金兵長驅直入,北宋政權土崩瓦解,所以宋朝後期衰弱的成因是比較複雜多樣的,並不是單一方面造成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