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前蜀政权的权力格局中,除了有太子与唐道袭等宠臣的血淋淋的明争,还有太子王元膺与王建众多假子之间的暗斗。清人所撰的《十国春秋》上说王建“假子凡百二十人,皆功臣”,众多假子随王建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是王建建立前蜀政权的有力支撑。

前蜀版图

发生于前蜀永平三年(913年)七月的前蜀太子王元膺兵变事件,最终以宠臣唐道袭被杀,而太子自己也身死人手的结局告终。对于蜀帝王建而言,虽然挫败了太子兵变,但是也使得王国再次陷入继承人危机之中。

在前蜀政权的权力格局中,除了有太子与唐道袭等宠臣的血淋淋的明争,还有太子王元膺与王建众多假子之间的暗斗。收养假子是晚唐五代很多权臣、军阀巩固和扩张自身势力的重要手段,王建自己就做过大宦官田令孜的假子。

清人所撰的《十国春秋》上说王建“假子凡百二十人,皆功臣”,众多假子随王建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是王建建立前蜀政权的有力支撑。王建与假子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利益同盟,正如欧阳修所言:“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耶!”

《十国春秋》

“利合而相资”是晚唐五代时期养父子之间关系的实质,但是王建在考虑自己身后王国权力格局安排的时候,那些手握兵权的假子自然是不得不认真对待的力量。当太子向王建进言说潘峭、毛文锡离间兄弟,兄弟所指乃是王建的亲子元膺与假子王宗翰。

对于太子所诉,王建直接贬逐了潘峭和毛文锡,而未对事件进行调查。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王建是比较在意亲生儿子与其假子之间的关系,因为他知道自己死后,亲儿子也需要这些干兄弟的帮衬,要不然江山是坐不稳的。

当宠臣唐道袭与太子兵戎相见之时,王建父子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当唐道袭为太子所杀之后,王建也试图息事宁人,毕竟儿子还是亲的。然而,就在王建派出养子王宗翰前往抚慰已经兵败的太子时,没想到太子已为卫士杀死。

很自然地,王建怀疑太子死在了王宗翰手里。根据史书记载,王宗翰这个人“性残虐”,若说王建怀疑他也是情理之中,而且他本人也是“竟无以自辩”。王建固然希望假子们日后可以成为他亲儿子的辅弼之臣,但是对于这些人,他也是十分防范的。

从整个五代十国历史看,很多政权不乏假子夺位的,王建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在前蜀建立之初,王建的养长子王宗佶就因觊觎储君之位而被杀。《蜀梼杌》记载,王宗佶“本姓甘氏,建未有子,录为养子。以战功累迁中书令。恃位隆功高,所为不法,连上表求为太子。建勉谕令出,而不肯去,言辞甚悖,因叱卫士扑杀之”。

《蜀梼杌》

作为一代袅雄,王建对于假子们的心理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一方面,王建需要假子们为他卖命;另一方面他对于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们”又本能地猜忌和防范。在蜀地割据地位刚刚稳定的时候,王建就开始翦除假子势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诛杀王宗涤。

王宗涤本名华洪,是王建假子中最具雄才大略的人物,善于用兵,多次出奇制胜。在王建拔东川、夺山南的战争中,王宗涤都立下不小功勋,后被擢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王宗涤在军中威望很高,“有勇略,得将士心”。正因如此,王宗涤也受到王建的猜忌,最后被唐道袭奉命杀死。王宗涤被杀,在蜀中引起很大震动,“成都为之罢市,连营涕泣,如丧亲戚”,对王建政权的震动很大。

太子王元膺的兵变导致了处于权力核心圈中的唐道袭、王元膺两人之死,为了稳定局势,王建在太子死后不得不发布诏令,废太子为庶人和追赠唐道袭为太师,谥忠壮,并仍以潘峭为枢密使。即便是怀疑王宗翰害死了王元膺,但是对于手握重兵的假子们,王建也是不敢轻动了。

唐军

太子已死,蜀国不能没有储君!王元膺兵变风波平息之后,蜀国枢密使潘炕“屡请立东宫为国本计”,也就是劝王建重立太子以稳定人心。王建诸子中,谁又能堪当大任呢?在无法遵行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情况下,所谓的立储以贤不过是背后力量角逐和利益勾兑的遮羞布而已。

王建的宠妃徐贤妃与宦官内飞龙使唐文扆勾结,重金贿赂宰相张格,以求将自己的儿子郑王王衍立为太子。王衍是王建的第十一子,是诸子中最幼者,为人平庸且奢靡,不堪大任。但是,王衍得到重臣张格的支持,最终还是被册立为太子。

王衍得立为太子之后,年仅13岁,虽然也被授予判六军诸卫事的权力,但实际权力则操之于内飞龙使唐文扆的手中。据《十国春秋》所言,“后主之得立为太子也,文扆实挟顺圣太后之宠,讽(张)格赞成其事,由是顺圣太后内德之,而格亦附会为奸。”

在王衍得立这件事上,唐文扆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故而也得到了很大的权力回报。当时王建已经年老昏聩,唐文扆“久典禁兵,参预机密”,权势很大,“事无大小,皆取决于手”。原本,王建鉴于唐末宦官专权的教训,起初的政制设计对于宦官是比较防范的,但是唐文扆的上位则是王建前蜀政权执掌重权的开始。

唐军

前蜀光天元年(918年)五月,王建病重,因为对于日后接班人王衍权力地位的担忧,他再次对军政权力格局做出了调整。或许是为了制衡唐文扆的权力,王建将正在主持对李茂贞歧秦政权作战的养子北面行营招讨使兼中书令王宗弼召回成都,出任马步都指挥使,典掌京城禁军诸军。

王宗弼入都之后,很快与唐文扆产生激烈冲突。王建病重之际,唐文扆“久典禁兵,参与机密”,意图发动政变,除掉诸大臣,派兵守住宫门,“王宗弼等三十余人日至朝堂,不得入见”。唐文扆等人在等待王建崩殂,“即作难”。但是,唐文扆的密谋终究败露,王宗弼等人得以入觐,“言文扆之罪”。最后,唐文扆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削官流放雅州。依附于唐文扆的翰林学士承旨王保晦也被削夺官爵,流放泸州。

王建坐像

王建在临终之际,贬逐了唐文扆,又安排了四个假子王宗弼、王宗瑶、王宗绾、王宗夔作为日后王衍执政的辅政大臣。表面上看来,王建希望诸假子能成为自己亲子的辅弼之臣,似乎也给与了极大的权力,但是在此同时,王建还安排了宦官宋光嗣为内枢密使,作为牵制诸假子的力量。实际上,王建给儿子留下了一个可以左右平衡的权力格局,当然前提是自己要是个好玩家。

王衍年少荒淫,其继位后,依然没有人君之像,且“委其政于宦者”,前蜀政权再度陷入宦官专权的恶性怪圈中。极为有趣的是,后来后唐郭崇韬率军灭前蜀的时候,也正是王宗弼力主投降,并将王衍及前蜀皇室全部献给后唐的。当然,王宗弼本人最终也是兔死狗烹,被郭崇韬杀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