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前蜀政權的權力格局中,除了有太子與唐道襲等寵臣的血淋淋的明爭,還有太子王元膺與王建衆多假子之間的暗鬥。清人所撰的《十國春秋》上說王建“假子凡百二十人,皆功臣”,衆多假子隨王建南征北戰,功勳卓著,是王建建立前蜀政權的有力支撐。

前蜀版圖

發生於前蜀永平三年(913年)七月的前蜀太子王元膺兵變事件,最終以寵臣唐道襲被殺,而太子自己也身死人手的結局告終。對於蜀帝王建而言,雖然挫敗了太子兵變,但是也使得王國再次陷入繼承人危機之中。

在前蜀政權的權力格局中,除了有太子與唐道襲等寵臣的血淋淋的明爭,還有太子王元膺與王建衆多假子之間的暗鬥。收養假子是晚唐五代很多權臣、軍閥鞏固和擴張自身勢力的重要手段,王建自己就做過大宦官田令孜的假子。

清人所撰的《十國春秋》上說王建“假子凡百二十人,皆功臣”,衆多假子隨王建南征北戰,功勳卓著,是王建建立前蜀政權的有力支撐。王建與假子之間的關係是純粹的利益同盟,正如歐陽修所言:“世道衰,人倫壞,而親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於骨肉,異類合爲父子,開平、顯德五十年間,天下五代而實八姓,其三出於丐養。蓋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將相,豈非因時之隙,以利合而相資者耶!”

《十國春秋》

“利合而相資”是晚唐五代時期養父子之間關係的實質,但是王建在考慮自己身後王國權力格局安排的時候,那些手握兵權的假子自然是不得不認真對待的力量。當太子向王建進言說潘峭、毛文錫離間兄弟,兄弟所指乃是王建的親子元膺與假子王宗翰。

對於太子所訴,王建直接貶逐了潘峭和毛文錫,而未對事件進行調查。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王建是比較在意親生兒子與其假子之間的關係,因爲他知道自己死後,親兒子也需要這些幹兄弟的幫襯,要不然江山是坐不穩的。

當寵臣唐道襲與太子兵戎相見之時,王建父子的衝突已經不可避免。當唐道襲爲太子所殺之後,王建也試圖息事寧人,畢竟兒子還是親的。然而,就在王建派出養子王宗翰前往撫慰已經兵敗的太子時,沒想到太子已爲衛士殺死。

很自然地,王建懷疑太子死在了王宗翰手裏。根據史書記載,王宗翰這個人“性殘虐”,若說王建懷疑他也是情理之中,而且他本人也是“竟無以自辯”。王建固然希望假子們日後可以成爲他親兒子的輔弼之臣,但是對於這些人,他也是十分防範的。

從整個五代十國曆史看,很多政權不乏假子奪位的,王建的擔憂也不無道理。在前蜀建立之初,王建的養長子王宗佶就因覬覦儲君之位而被殺。《蜀檮杌》記載,王宗佶“本姓甘氏,建未有子,錄爲養子。以戰功累遷中書令。恃位隆功高,所爲不法,連上表求爲太子。建勉諭令出,而不肯去,言辭甚悖,因叱衛士撲殺之”。

《蜀檮杌》

作爲一代嫋雄,王建對於假子們的心理是非常複雜和微妙的。一方面,王建需要假子們爲他賣命;另一方面他對於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兒子們”又本能地猜忌和防範。在蜀地割據地位剛剛穩定的時候,王建就開始翦除假子勢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誅殺王宗滌。

王宗滌本名華洪,是王建假子中最具雄才大略的人物,善於用兵,多次出奇制勝。在王建拔東川、奪山南的戰爭中,王宗滌都立下不小功勳,後被擢爲山南西道節度使。王宗滌在軍中威望很高,“有勇略,得將士心”。正因如此,王宗滌也受到王建的猜忌,最後被唐道襲奉命殺死。王宗滌被殺,在蜀中引起很大震動,“成都爲之罷市,連營涕泣,如喪親戚”,對王建政權的震動很大。

太子王元膺的兵變導致了處於權力核心圈中的唐道襲、王元膺兩人之死,爲了穩定局勢,王建在太子死後不得不發佈詔令,廢太子爲庶人和追贈唐道襲爲太師,諡忠壯,並仍以潘峭爲樞密使。即便是懷疑王宗翰害死了王元膺,但是對於手握重兵的假子們,王建也是不敢輕動了。

唐軍

太子已死,蜀國不能沒有儲君!王元膺兵變風波平息之後,蜀國樞密使潘炕“屢請立東宮爲國本計”,也就是勸王建重立太子以穩定人心。王建諸子中,誰又能堪當大任呢?在無法遵行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度情況下,所謂的立儲以賢不過是背後力量角逐和利益勾兌的遮羞布而已。

王建的寵妃徐賢妃與宦官內飛龍使唐文扆勾結,重金賄賂宰相張格,以求將自己的兒子鄭王王衍立爲太子。王衍是王建的第十一子,是諸子中最幼者,爲人平庸且奢靡,不堪大任。但是,王衍得到重臣張格的支持,最終還是被冊立爲太子。

王衍得立爲太子之後,年僅13歲,雖然也被授予判六軍諸衛事的權力,但實際權力則操之於內飛龍使唐文扆的手中。據《十國春秋》所言,“後主之得立爲太子也,文扆實挾順聖太后之寵,諷(張)格贊成其事,由是順聖太后內德之,而格亦附會爲奸。”

在王衍得立這件事上,唐文扆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故而也得到了很大的權力回報。當時王建已經年老昏聵,唐文扆“久典禁兵,參預機密”,權勢很大,“事無大小,皆取決於手”。原本,王建鑑於唐末宦官專權的教訓,起初的政制設計對於宦官是比較防範的,但是唐文扆的上位則是王建前蜀政權執掌重權的開始。

唐軍

前蜀光天元年(918年)五月,王建病重,因爲對於日後接班人王衍權力地位的擔憂,他再次對軍政權力格局做出了調整。或許是爲了制衡唐文扆的權力,王建將正在主持對李茂貞歧秦政權作戰的養子北面行營招討使兼中書令王宗弼召回成都,出任馬步都指揮使,典掌京城禁軍諸軍。

王宗弼入都之後,很快與唐文扆產生激烈衝突。王建病重之際,唐文扆“久典禁兵,參與機密”,意圖發動政變,除掉諸大臣,派兵守住宮門,“王宗弼等三十餘人日至朝堂,不得入見”。唐文扆等人在等待王建崩殂,“即作難”。但是,唐文扆的密謀終究敗露,王宗弼等人得以入覲,“言文扆之罪”。最後,唐文扆被貶爲眉州刺史,不久,削官流放雅州。依附於唐文扆的翰林學士承旨王保晦也被削奪官爵,流放瀘州。

王建坐像

王建在臨終之際,貶逐了唐文扆,又安排了四個假子王宗弼、王宗瑤、王宗綰、王宗夔作爲日後王衍執政的輔政大臣。表面上看來,王建希望諸假子能成爲自己親子的輔弼之臣,似乎也給與了極大的權力,但是在此同時,王建還安排了宦官宋光嗣爲內樞密使,作爲牽制諸假子的力量。實際上,王建給兒子留下了一個可以左右平衡的權力格局,當然前提是自己要是個好玩家。

王衍年少荒淫,其繼位後,依然沒有人君之像,且“委其政於宦者”,前蜀政權再度陷入宦官專權的惡性怪圈中。極爲有趣的是,後來後唐郭崇韜率軍滅前蜀的時候,也正是王宗弼力主投降,並將王衍及前蜀皇室全部獻給後唐的。當然,王宗弼本人最終也是兔死狗烹,被郭崇韜殺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