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招牌話術

在基於先秦政治思想基礎上,漢朝人建構完善了“五德終始”政治哲學。然而,“五德”政治神學並未能阻止東漢王朝的衰敗與覆滅。東漢末年,多重社會危機的爆發,釀成“黃巾之亂”,進而形成諸侯割據的政治局面。

皇權將爲天下裂,每一個試圖取代漢朝的政權都需要在傳統政治神學譜系中建構自己的合法性。曹操、曹丕父子醞釀代漢已有多年,最後所謂的“漢魏革命”,是在實力爲後盾的基礎進行的是“禪讓”,五德系統中,宣稱魏乃土德,受天命取代漢朝的土德,這種皇權轉移合理合法。

從公元前202年,劉邦即皇帝位,建立西漢王朝,直到公元8年王莽稱帝,“漢”國號沿用了210年。王莽的新朝公元23年滅亡之後,光武帝劉秀於公元25年稱帝。公元36年,劉秀完成統一,“漢”國號一直沿用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漢,“漢”的國號又使用了184年。可以說,“漢”的招牌深入人心。

曹丕

在天下梟雄中,劉備的實力實際是比較弱小的,但是他是最會運作“漢”字招牌的。公元219年,劉備在奪取漢中之後,稱漢中王,這應是從“漢中”這一地名而來。據《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記載:“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

當然,當時漢帝被害的消息是誤傳,曹氏代漢之後,待漢獻帝並不算刻薄,劉氏的山陽公國一直延續漢祀,直到後來亡於“五胡亂華”。但是,這一誤傳的消息卻給了劉備稱帝的機會。太傅許靖、安漢將軍麋竺、軍師將軍諸葛亮等人上表勸進:

曹丕篡弒,湮滅漢室,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鹹思劉氏。今上無天子,海內惶惶,靡所式仰。羣下前後上書者八百餘人,鹹稱述符瑞,圖、讖明徵。······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於漢中。今天子玉璽神光先見,璽出襄陽,漢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與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應,非人力所致。······

······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祗降祚,聖姿碩茂,神武在躬,仁覆積德,愛人好士,是以四方歸心焉。考省《靈圖》,啓發讖、緯,神明之表,名諱昭着。宜即帝位,以篡二祖,紹嗣昭穆,天下幸甚。······

於是,劉備抓住機會,於公元221年“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劉備稱帝,憑藉的就是所謂的“帝室之胄”的身份。他以興復漢室爲旗幟,繼承漢統,以偏處一隅的微弱實力與佔據中原、公然代漢的曹魏以及孫吳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以“漢”爲國號無疑是劉備的一大政治資源,利用兩漢王朝的影響,打出“漢”字旗號,在三方對抗中實力不濟的情況下,這樣的“名正言順”對蜀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劉備即位

劉備能夠成功,足以說明當時“漢”的合法性依然存在。曹丕代漢,也需要在政治理論上充分闡釋“魏”與“漢”的前後繼承關係,充分承認漢朝存在的歷史合理性,以及自己政權的繼承帝位。

在東漢末年,幾乎任何一個陣營,無論是曹操集團或反對曹操的勢力,名義上皆以漢獻帝爲尊,亦即漢室正統與漢獻帝是建安年間維繫名分關係的最大公約數。關於這一點,割據江東的孫策君臣亦不例外。孫策遊說袁術派己平定江東,曾雲平定江東後“可得三萬兵,以佐明使君匡濟漢室”。

張紘在接受孫策招募時也建言,孫策的戰略目標應該是“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羣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藩而已哉?”孫策的主要策略,亦是以“恢復”漢朝正統爲名,這塊金字招牌自然不能放過。

孫策死後,孫權繼承江東集團之後,仍然需要扛起“漢臣”的招牌。即便是在於魯肅密商大計之時,孫權仍然要說:“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但是,魯肅卻認爲:“······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建議孫權“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孫權創業

孫權對此建議不能不說心動,但心裏知道時機不成熟,自己尚未有代漢的合法性,所以只說:“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有無實力稱帝是一個問題,如何解釋自己的帝位所得又是一個問題,這就是中古時代中國政治的政治合法性問題。既缺乏政治神學資源,又沒有所謂漢朝皇室身份的孫權,雖然實力不弱,但是在曹丕、劉備相繼稱帝之後,卻沒有立即跟進。

魏與(蜀)漢稱帝后,孫權必須立即決定孫吳的國策與定位,稱帝與否只是選項之一。孫權當時可供考慮的選項,主要也只有幾種。

首先是以恢復漢室爲名,繼續自稱漢臣。具體做法有二:一是奉遜位的漢獻帝爲主,並以討伐曹丕、救出獻帝爲宣傳。如此不僅可以凝聚孫吳臣民的向心力、號召曹魏內部的不滿勢力,還能連帶抨擊徑行稱帝的劉備不具備正當性,短時間內可收到極大的效果。但若局勢長期僵持不下,漢獻帝的權威也會遞減,孫權屆時將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漢獻帝

二是重新找一個劉家人立爲皇帝,以此自稱輔佐漢正統。孫策在使張紘爲書給袁術時,已考慮過此種方式:“縱使幼主有他改異,猶望推宗室之譜屬,論近親之賢良,以紹劉統,以固漢宗。”

事實上,在曹丕、劉備相繼稱帝之後,孫權一直沒有什麼明確動作,而是選擇維持現狀,先是向曹魏稱臣取得吳王爵號,隨後與魏決裂、轉與蜀漢結盟,保持自身的獨立地位。

到了公元229年,孫權才決定稱帝,徹底放棄“漢”字招牌。在自身合法性建構上,孫權甚至放棄了當時流行的“五德相生說”,甚至也沒有使用西漢盛行的“五德相勝說”。因爲無論是五德相生或五德相勝論,都不可能以此宣稱繼承漢朝之德。即便孫權以五德相勝的木德取代曹魏土德,同樣需要承認曹魏曾爲正統。換句話說,孫權難以使用五德之說宣示孫吳的正統性。

孫權稱帝

最終,孫權選擇的合法性建構是直接來自於上天,宣稱自己的皇權直接來自於天命,這就直接超越了“漢”。在孫權即位告天文中有這樣的文字:皇帝臣權,敢用玄牡昭告於皇皇后帝;漢享國二十有四世,歷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氣數終,祿祚運盡,普天弛絕,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逐奪神器,丕子叡繼世作慝,淫名亂制。權生於東南,遭值期運,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辭行罰,舉足爲民。羣臣將相,州郡百城,執事之人,鹹以爲天意已去於漢,漢世已絕祀於天,皇帝位虛,郊祀無主。休微嘉瑞,前後雜沓,歷數在躬,不得不受。權畏天命,不敢不從,謹擇元日,登壇燎祭,即皇帝位。惟爾肝神饗之,左右有吳,永食天祿。

在告天文中,孫權稱漢朝的天命與氣數已盡,皇帝之位因而空懸;孫權以天命不得不受,因而登基成爲新的天下共主。但是根據文義,孫權登基爲帝的合法性來源是上天,與漢朝沒有繼承關係,也隻字不提孫吳在五德次序中的位置。顯然孫權刻意迴避恢復或繼承漢室的課題,如此也就不會與曹魏或蜀漢的正統發生衝突。拋棄了“漢”字招牌,孫吳政權徑直對接的就是天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