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堂姐跟我相差不過五歲,作爲一代新新青年的她也曾對把孩子送進補習班的父母嗤之以鼻。自從外甥上了小學,堂姐就接觸到了越來越多的“別人家的孩子”,對比之下,堂姐就更焦慮了。

01.

焦慮的父母,在中國普遍存在。

打開我們的朋友圈,令人咂舌的新聞不勝枚舉:

“爲讓孩子上個好學校,家長不惜購置800萬學區房”,“陪孩子寫作業,五年做了兩個心臟支架”等等。

在這個大家整天喊着“佛系”生活的時代,唯有父母這一角色,最爲焦慮。

而我的堂姐,就是這樣的媽媽。

堂姐跟我相差不過五歲,作爲一代新新青年的她也曾對把孩子送進補習班的父母嗤之以鼻。

她認爲,孩子就是應該有個快樂的童年,若是早早就將他放在課桌前,會壓抑他的天性。

所以她從來不要求自己的兒子上什麼特長班,直到她的兒子上了小學,她才發現自己的決定好像有些不妥。

外甥剛上小學的時候,拼音學不會,字也寫不好,跟身邊的同學差了一大截。

因爲其他孩子早早就適應了課堂的模式,所以都能認真的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唯有我那外甥,忽然進入到充滿紀律性的課堂,讓他極不適應。

即使堂姐每晚都會給他輔導功課,但是一個學期下來,仍是不見有任何起色。

堂姐再也無法給孩子實行“放養”理論了,她常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02.

我們的焦慮,也許會毀掉孩子

無論是在父母還是在孩子的心裏,永遠都住着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聽話又懂事,學習能力強,此次都名列前茅,從來不用家長操心。

自從外甥上了小學,堂姐就接觸到了越來越多的“別人家的孩子”,對比之下,堂姐就更焦慮了。

然後無意識的,她開始對孩子看不過去眼了:

這個拼音我給你講了這麼多遍,你爲什麼還不懂?

這個字的筆畫你怎麼到現在,還是弄不明白?

我一說你,你就跑,跑了這個題不是還不會做?

人在焦慮的時候,激素水平會飆升,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壞情緒極易感染他人。

所以導致那段時間堂姐家裏人人都皺着眉頭,外甥小小年紀,也產生了厭學心理。

其實堂姐的這種心理並不是特例,有的家長甚至因爲過分的焦慮,斷送了孩子的未來。

電視劇《急診室醫生》中有這樣一個場景:

一位小姑娘期中考試考砸了,本身就很自責,因爲扛不住媽媽的批評,一氣之下喝下了農藥。

雖然手術很成功,但是也只剩下了一個月的生命,媽媽當時就崩潰大哭:我幹嘛要說她啊,沒考好就沒考好吧.....

誰說不是呢?一次的失敗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未來,只是一次的考砸,又不意味着人生從此走向深淵,再也爬不起來。

爲什麼我們做家長的要如此苛責自己的孩子呢?

不要等到慘劇真正發生時,才發現追悔莫及。

03.

當父母不再焦慮時,也正是孩子進步的開始。

侄子在堂姐的焦慮下整天悶悶不樂,喫東西也沒有以前喫得多了。

看着自己的兒子這樣,堂姐開始反思,當初是自己沒有讓孩子提前學習,他現在比不過其他小朋友也是正常。

她的願望本就是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現在孩子不快樂了,健康也受到了威脅,這難道不是違背自己的初衷嗎?

一切都想開後,堂姐開始降低對外甥的要求,並且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讓焦慮影響着身邊的人。

令人想不到的是,一段時間後,外甥的成績居然一點點的追趕上來了,外甥也變得越來越自信。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越是從容,孩子越是優秀。

陳美齡的從容淡定,把三個兒子先後送進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學。

她在採訪中的所有分享,逃不出一個主題“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爲人父母,請放鬆些,有時候不是孩子不夠好,而是我們太過着急。

作爲父母,我們不應該給他規劃好一條平坦的路,而是教會他,如何從容面對人生路上的坎坷,接應燦爛的陽光。

面對自己的孩子,就像我的堂姐一樣,拋下中國式焦慮,讓孩子活出自我,明白人生的意義,走出自己的精彩。

努力做從容的父母,甩掉焦慮,給孩子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 END -

作者:功夫麻麻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我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