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汉代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汉军和全民皆骑的匈奴之间,抗击使用轻骑快弩的匈奴骑兵主力,对于数量比骑兵多得多的汉军步兵来说,强弩的作用更为突出。尽管“元戎”射程较近,但在敌骑兵快速冲击至近距离时,可安排在强弩之后、格斗兵器之前发挥快射的作用。

大家好,欢迎回来,今天我接着介绍射远兵器的一次革命——弩。

由于汉代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汉军和全民皆骑的匈奴之间,抗击使用轻骑快弩的匈奴骑兵主力,对于数量比骑兵多得多的汉军步兵来说,强弩的作用更为突出。因为,用强弩作为远距离杀伤武器,可以在匈奴弓箭或快弩的射程之外先行射杀匈奴骑兵。而且,弩箭的侵彻力大,可比较容易地穿透匈奴骑兵的革甲木盾。

西汉在抵御匈奴骑兵入侵的战争中,就曾出现了不少擅长使用强弩的将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飞将军李广。李广于公元前121年率部抗击匈奴时,被10倍于己的匈奴军包围。他亲操一种称为“大黄”的强弩,箭无虚发,远距离射杀许多匈奴将领,从而扭转了战局。当时的汉军与匈奴兵相比,武器装备方面占有优势,关键在于使用了强弩。

由于弩一度成为汉军的主要作战装备,所以,弩在汉代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汉代弩的改进,主要表现在弩机上,一是有了铜铸的机匣,古代称“郭”。战国弩一般是将“牙”和“悬刀”等元件直接装在弩臂木槽中,由于木槽的承受能力较小,从而限制了弩的弹射强度。有了铜“郭”,在弩臂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可相对提高弩发射箭支的初速;二是专门的瞄准具“望山”高度增加了,并有了分度线,类似近代步枪标尺的分划。分度线的出现,证明了我国早在西汉初期就已经懂得了物体自然下落的规律,知道弩箭在空气中是按抛物线的轨道飞行的,并掌握了射角与射程的关系。

三国时期,诸葛亮极其重视兵器的改进。他在战国时代防身用的小型袖珍连弩的基础上,改进设计了一种新式连弩,当时称为“元戎"。这种“元戎”主要用于与强弩、格斗兵器、障碍战车相配合,编组成“八阵图”,用以对付魏国的精锐骑兵。“元戎”的弩臂上装有箭匣,容箭10支,箭为铁制,长8寸(当时1寸约合现在的2.3厘米),匣后装有扳手。拉扳手向后,即可完成拉弦、上箭、发射三个动作步骤。一次装填,可连续发射10次,大大提高了连弩的射速。尽管“元戎”射程较近,但在敌骑兵快速冲击至近距离时,可安排在强弩之后、格斗兵器之前发挥快射的作用。

到了魏晋时期,弩在构造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南北朝时,北朝各级政权均为游牧民族所建,且以骑兵为主。他们惯用弓箭,所以很少用弩。而在南朝以及东晋时期,为对付游牧政权的骑兵,广泛使用了载于车上和用辘轳绞拉张弦的大型强弩,当时人们称这种大型强弩为“神弩”或“万钧神弩”。据《宋书·武帝纪》记载,公元410年,卢循派水军战船攻打石头城(今南京)外木栅。

守军战将刘裕“命神弩射之,发辄摧毁,”“循乃止,不复攻栅。”同时还说刘裕“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莫不摧毁。”《南齐书·武十七王传》也有记载,公元490年,巴东王萧子响不听其父武帝的命令,与台军对抗,“将万钧弩三四张,宿江堤上”,作战时,“于堤上放弩”,使“台军大败”。可见这种强弩的威力之大。南京秦淮河中,曾经出土五件南朝铜弩机,机“郭”长39厘米,“悬刀”长20厘米,若按一般弩的各部分比例推算,这种弩的弩臂应长2米左右,弩弓应长5米左右。很显然,这样大的弩靠单兵是无法使用的。

唐代的弩种类很多,分擘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木车弩、竹竿弩、大竹竿弩、伏远弩7种,擎张弩和角弓弩为轻型弩,其他弩则均为重型强弩。据《通典·兵五·守拒法》记载:“木弩,以黄连桑拓为之,弓长一丈二尺(唐代1丈约合现在的3.1米),‘径七寸,两弰(弓的末梢)三寸,绞车张之,大矢自副,一发声如雷吼。”这种弩主要用于守城作战。又据《通典·兵十三·攻城战具》记载:“作转轴车,车上定十二石弩,弓以铁钩绳连轴,车行轴转,引弩弓持满,弦挂牙上。弩为七衢,中衢大箭一,镞刃长七寸,广五寸,箭杆长三尺,围五寸,以铁叶为羽。

今天的内容就更新到这里,内容未完待续,请关注下期内容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