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爲由軍旅題材名導康洪雷執導的當代軍旅劇,還是拉開九月獻禮劇的首批選手,市場賦予《陸戰之王》的期待不言而喻。和康洪雷以“軍旅三部曲”穩坐題材高地的時間基本接近,趙寶剛以《奮鬥》《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成爲“青春劇之父”,這三部劇也被市場並稱爲“青春三部曲”,當然其執導的諸如《渴望》《像霧像雨又像風》等也是一代經典之作。

文 | 肖曉

“真敢編,這劇的核心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嗎?”9月6日,陳曉、王雷領銜主演的軍旅劇《陸戰之王》在播出一週後豆瓣開分,8000餘名網友給出了4.9分的評價,其中三星及以下評價高達78%。這句“諷刺”更是以565的點贊數被置頂至熱門短評第一名。

作爲由軍旅題材名導康洪雷執導的當代軍旅劇,還是拉開九月獻禮劇的首批選手,市場賦予《陸戰之王》的期待不言而喻。只是如今看來,相比同期《老酒館》豆瓣評分8.3、連續14日收視破1 的口碑熱度雙豐收,《陸戰之王》的失意也無需贅述。

而在這份失望背後,值得思考的是,曾打造過軍旅劇三部曲的康洪雷爲何在最擅長的軍旅題材上“失利”?時間拉回到3月,趙寶剛以《青春鬥》迴歸青春題材同樣戰果慘烈,知名導演屢屢在成名題材上“跌倒”,真的是“廉頗老矣”的悲劇嗎?

康洪雷軍旅劇“逢九爆發”,《陸戰之王》失利卻有跡可循?

“逢九爆發”,似乎是康洪雷軍旅劇的規律。1999年,《激情燃燒的歲月》成爲一代人的青春經典;2009年《我的士兵我的團》熱播,將康洪雷送上軍旅劇名導的寶座,卻也留下了“10年不碰戰爭題材”的誓言;只是2019年,他的10年後再回歸,《陸戰之王》卻打破了這份“默契”。

說起康洪雷,或許很多年輕人並不是很熟悉,但是他執導的電視劇,從李亞鵬許晴版的《笑傲江湖》,到陳思成佟麗婭的《北京愛情故事》,橫跨了幾代人的青春記憶。但最經典也最集大成的卻是他的軍旅劇:除了上文提及的《激情燃燒的歲月》《我的士兵我的團》,名動一時的經典之作《士兵突擊》亦是其中代表。

2008年和2009年更是他憑藉軍旅劇橫掃各大獎項的鼎盛時期。據不完全統計,《士兵突擊》助力他拿下了第24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導演獎、第20屆金星獎軍事題材電視劇突出貢獻獎和第27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導演獎;《我的士兵我的團》則助力他拿下了第1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具實力導演獎。

即便是當下,這些軍旅劇仍然是年輕一代觀衆心中的經典。豆瓣上,9.1萬人爲《士兵突擊》打下了9.3的高分,5.6萬人爲《我的團長我的團》打下了9.4的高分,《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有8.1的分數。除此之外,他操盤的《我們的法蘭西歲月》《推拿》等劇也有9.1和8.5的高分。

多部優質作品加持,市場之於康洪雷尤其是他的軍旅劇的期待值不言而喻,而在他“缺席”軍旅劇的時間裏,媒體更是不止一次將優質軍旅劇的缺失歸因於此,“只有他才能拍出下一部《士兵突擊》”。只是如今隨着《陸戰之王》的失利,這種聲音似乎也消弭在質疑之中。

客觀來講,很難將《陸戰之王》的失利歸因於一人,而更多是有跡可循的負面創作案例。結合豆瓣來看,網友對該劇的不滿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劇情創作脫離現實,諸如新兵問“爲什麼收手機”、民用車撞坦克等;二是劇中人物和情感線過於俗套,刺頭兵的設定在當下並不討喜;三是演員演技問題。

與此對應的,是該劇導演、編劇和演員之間互相甩鍋:男二號王雷帶編劇進組擅自改戲加戲;聯合導演張寒冰發文稱“空投坦克”是康洪雷執導,編劇趁亂加戲將水攪得更渾;康洪雷徒弟張國強“義憤填膺”表示恩師扶徒弟上馬,反要忍受塵土飛揚和一堆馬糞;除此之外,陳曉和王雷的戲份之爭等也頻頻被提及。

無論是負重前行還是甩鍋他人,不可否認的是,在觀衆目光被各種娛樂方式搶佔的當下,該劇的開局不利以及後繼乏力都宣告了:《陸戰之王》作爲一部聚焦95後新兵軍旅生活的新式軍旅劇,初步嘗試只能以不盡如人意而告終,而康洪雷長達20年打造的“軍旅盛世”似乎也蒙上了一層陰影。

從趙寶剛到康洪雷,名導爲何屢屢在安全區跌倒?

1962年出生的康洪雷,現年57歲,在影視行業摸爬滾打34年,很難用一部劇的失利來過度總結,只是《陸戰之王》的失利仍讓人不勝唏噓。畢竟當康洪雷也無法扛起軍旅劇的大旗,市場對於軍旅題材的期待或將再次陷入低迷期。與其境遇大致相似的,還有稍早前以《青春鬥》歸來,卻狼狽而回的趙寶剛。

和康洪雷以“軍旅三部曲”穩坐題材高地的時間基本接近,趙寶剛以《奮鬥》《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成爲“青春劇之父”,這三部劇也被市場並稱爲“青春三部曲”,當然其執導的諸如《渴望》《像霧像雨又像風》等也是一代經典之作。只是這種輝煌同樣在今年被打破。

3月末,趙寶剛攜手鄭爽帶來了青春題材《青春鬥》,不僅導演留下了“口碑差就退休”的“狠話”,該劇也一度被視爲鄭爽轉型之作,只是投注市場卻效果慘烈:該劇不僅沒能成爲下一部《奮鬥》,4.7的豆瓣評分更是刷新導演從業史新低,導演亦被指責“已不懂年輕人”。年過六旬的趙寶剛迎來從業史上的“滑鐵盧”。

康洪雷之於軍旅題材、趙寶剛之於青春題材,本該是“教父”般的人物,卻頻頻在最擅長的題材上跌倒,究竟是爲哪般呢?誠然其中不乏斗轉星移物是人非的原因,昔日那批追劇的觀衆已經長大或者老去,成爲生活壓力的主要承擔者,而不再是劇集的主流受衆,但更多的卻是市場的變化和創作模式的“老化”。

劇集市場的迭代之迅速,在這幾年表現的尤爲明顯。從對“IP+流量明星”的趨之若鶩到優質內容的逐漸迴歸,從仙俠玄幻的風靡到現實題材的興起,都是其中代表,而這背後,是一批對內容把控更嚴格的幕後創作者開始走向臺前,無關年齡、無關過往輝煌或是失敗,觀衆只爲內容而買單。

以今夏火爆全網的《陳情令》爲例,導演鄭偉文、陳家霖並不是市場廣泛認知的大導演,兩人之前也不乏《天淚傳奇之鳳凰無雙》《九州天空城》等評分不及格的作品,但這並不妨礙《陳情令》以近60萬人打出的8.1分高調收官,成爲暑期檔最大黑馬。豆瓣8.2分的《大宋少年志》、豆瓣8.0的《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等口碑劇,導演也多爲市場“新人”。

再回看市場名導,即使是當下備受市場追捧的正午陽光導演孔笙,雖有《琅琊榜》《父母愛情》《大江大河》《戰長沙》的高口碑,但也曾在《歡樂頌》系列受到質疑。除此之外,曾打造《我的父親母親》《平凡的世界》等劇的毛衛寧也曾在今年帶來豆瓣評分5.9的《老中醫》。

顯然,市場或許還會爲知名導演的入局而期待值提升,但觀衆卻已然開始只爲內容而買單,而這種情況下,聲名顯赫的導演們若還固守着當初撬動市場的創作模式,自然也就難以討好觀衆了。不論是《青春鬥》還是《陸戰之王》,不難發現觀衆不買單的共性原因,便是人設劇情過於老套、“不懂當下的年輕人”。

《青春鬥》講述着90後的青春,卻沒能感動到90後;《陸戰之王》聚焦95後的軍旅生涯,卻用着刺頭兵的老套人設。而這些打動大導們時隔多年再次下場、奉爲迴歸之作的劇本劇情背後,固然有編劇創作的原因,但何嘗不是耳順之年的大導演們迫切想要靠近年輕人、卻和他們漸行漸遠的現實呢?

或許現實很殘酷,但不可否認,在創作中尤其是在最擅長題材的創作上,以專業水準保持自身格調的同時,緊跟時代潮流把握年輕觀衆的喜好也正在成爲擺在名導面前的難題。而因爲市場期待值的不斷被拉高,這一步的邁出更是尤爲艱難,不過我們也堅信,觀衆絕不會辜負有心人和好內容。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