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技術協助科學管理固然可能有一時的效果,但因材施教、以心換心,才能更懂學生,也更接近教育的本質。要更懂學生、更懂教育,點滴在心頭的全情投入,恐怕是比技術更好的美妙言語。

作者:楊翹楚

每所學校都想更懂學生,但有些用科技武裝到牙齒的方案未必能獲得一致認可。開學季,一些學校的“智能化”,引發了不少關注。受黨報評論君的邀請,我們今天就來聊聊,技術該如何加持教育,才能起到1+1>2的效果。

擁抱潮流,爲教育插上智能化的翅膀無可厚非。宿舍刷臉門禁、圖書館刷臉借閱,將金融領域成熟的技術遷移到校園內,的確可以提升效率、便利生活。有高校利用學生刷卡喫飯的大數據“精準扶助”:每個月在食堂喫飯超過60頓、平均每頓飯花費低於7元的學生,無需申請和證明,甚至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能獲得補貼。這樣的做法,既保證了扶助的必要性,也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的確能讓人感受到科技的人文溫度。

在教育領域,技術怎麼用,最終還是在人們如何理解教育、理解技術。比如,在教室內安裝人臉識別設備,刷臉簽到甚至分析情緒、聽講情況等,就並未贏得一致的較好。應該說,這樣的方式,對於評估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方式,有一定的好處。比如,對於那些學生“開小差”較多的課堂,學校和教師可能得想想問題出在哪裏。但如果僅僅把這當做一種規範手段、當做一種紀律約束,恐怕就不一定能達到既定的目的了。

課堂需要有紀律,這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更要看到的是,紀律只是達到教育效果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很多人都有小時候上課要“揹着手”的記憶,之所以要揹着手,也是爲了讓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們,能把注意力集中於課程本身。換個角度看,即便是揹着手了,如果仍然是“神遊天外”,教育的目的同樣沒有達到,揹着手也失去了意義。

以人臉識別進行監督,其實也是一個道理。能讓人“身在課堂”,卻難以讓人“心在課堂”;能管住不玩小動作,卻管不住精神不開小差。這麼看來,改進技術未必是提升教育質量的唯一答案。想讓同學們更加專注,課堂紀律與輕鬆氛圍缺一不可、有價值的內容和有趣味的講解相輔相成。

這聽上去像是給“開小差”打掩護,但其實早在幾十年前,便有人從科學的角度,論證如何才能讓個人保持最大的活力與積極的態度。1924年,心理學家梅奧在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受託開啓一場實驗。實驗的結果顯示,在一個監控嚴格、獎懲分明的工廠裏,很多人效率低下、憤憤不平;而在允許工人們結成小組、就生產自由建言的環境中,工作反而更有效率。這給人啓示,人不是機器,而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容易受外部環境影響。即便每個人都是趨利避害的理性個體,但利益所影響的畢竟只是外部行爲;只有讓每個人都更有存在感,創造輕鬆、滿意的環境,才能激發更多活力和創造力。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正像是我們所說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正如有學者所說,教育不是工業化的標準生產,而是農業化的栽培啓蒙。用技術協助科學管理固然可能有一時的效果,但因材施教、以心換心,才能更懂學生,也更接近教育的本質。畢竟,無論科學如何昌明,精準但冰冷的氣象分析,永遠敵不過大雨傾盆時有人爲你撐開一把溫暖的傘。

說到這裏,筆者想起了一則舊聞:今年5月,有學校開展宿管阿姨“人臉識別”大賽。90%的阿姨都能夠在幾秒內從30名隨機選出的學生裏,準確地認出住在本樓棟的孩子。“他每次路過都會跟我問好”,“他經常到樓下來借鑰匙”……有流行歌曲唱道,“每次我想更懂你,我們卻更有距離”。要更懂學生、更懂教育,點滴在心頭的全情投入,恐怕是比技術更好的美妙言語。

這正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技術確可加持,深情實乃必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