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间藏着精工巧劲,一唱一和间藏着质朴纯真。人杰地灵的江西,随处都闪耀着人文的光芒。9月1日起,江西日报微信《夜读》栏目联合江西省散文学会推出“江西散文名家专辑”

今天要与您分享的第五十六篇作品是——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副社长、副主编张鸿创作的《一砚一江湖》。请跟随她的笔触,去领会散文作品的深远立意,字字珠玑,自有天地。

一砚一江湖

文/张鸿

友人送端砚一方,我不事书画,束之高阁。

去了多次肇庆,见了许多的所谓高低贵贱之端砚,越发喜爱这冷冷的石头。

今日收拾书房,我将高阁之砚从匣中取出,静置桌面。思顿后,将笔墨、纸张搁其侧。

一瞬间,山水氤氲。风雨飘摇,岸边芦苇低垂,戴斗笠的钓鱼老人气定神闲,小蓬船静定,鱼竿虚置。我慢慢地摩挲砚石,冷石渐渐温润,质感越发细腻。

此砚为一本书的大小,色为深猪肝红,由不规则的一块石头打磨刻成,基本为长方形。砚边未经加工处理,砚面左边有一些凹凸,右边的砚面有一层石黄,雕刻家巧妙地把它设计成了芦苇。右上角,一老人静坐小船头,其余的砚面,皆借石头天成之纹,形成了风刮起的雨丝。砚边刻成了大波浪形的水纹,俨然湖面。边角处刻着一枚印章:陈炳标。砚的背面也只是将其收拾平整,没有下什么大功夫。

观其砚画和印章,大巧若拙。艺术家如果不刻砚也当是一文人画画家。此砚气韵生动,之清灵之寒意又有儒雅之致,用笔疏简清逸,不作多余渲染。虽然鲜见刻划,然错落有度增加了砚的层次感。以石色当水墨,他随手刻划,山水人物皆传神,于温雅之中别有一种生拙之趣。湖天渺茫之景致,无波的湖水和明灭变幻的雨丝用留白烘托,湿而浑厚。端庄、方正,油润如脂,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之态、清隽之气和历史感的画境。砚由石做,石不能言,人以之言。苦瓜和尚在《题春江图》时写道:“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真乃我此时读砚的心绪。

友人为端砚收藏家,大大小小,厚厚薄薄,各种形态,已过百方。我常去他的书房观砚,久之,他也就知道我的喜好。我越来越感觉到好的砚雕作品,艺术创意生发于砚料,构思紧扣砚料的形,一方砚是天成的面形、色泽、石品与人为的创意、艺术表现浑然一体的佳妙结合。因形生意,以刀代笔。写意,好比国画的手法,太过则为劣。制砚又全然不同于书画,是一刀一刀,慢工雕出的细活。

这位雕刻家的砚面画有着明代之陆治的画风,而陆治的山水喜仿宋人,勾皴劲健爽利,湿笔淡墨渲染,造成清远空旷的景域感,静中有动,意趣横生。以雕刀替代画笔,笔力是要重许多的。

说到藏砚,我倒想起一典故。米芾任书学博士时,有一天宋徽宗与蔡京在艮(gen四声))岳谈论书法,召米芾前来,命米芾写一幅大屏条,指着御案上的端砚让米芾用。书写完毕,米芾捧着砚台下跪请求:“这方砚台已经被臣弄脏了,不能再送到皇上的书房里去,恩宠到这里打住吧。”皇帝听了哈哈大笑,就把砚台赏赐给了他。米芾手舞足蹈地谢过,随即抱着砚台急步退出,尽管剩下的墨弄脏了衣服但喜悦之情现于脸上,宋徽宗对蔡京说:“米芾的颠名果不虚传。”蔡京进言道:“米芾人品着实高雅,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呀。是呀是呀,得好砚一方怎是一个“满足”了得。

这砚面的老人,是钓鱼还是看风雨,那只有他自知。他的静坐风雨中,倒是昭示内心湛然的一片光明海。内外明彻,顿觉真如。“一笑水云低”,说尽过去和现在。

风雨飘摇,不如归去,做一个闲人,一壶酒,一杯茶……

作者简介

张鸿,江西籍。一级作家、副编审、出版策划人。已出版散文集《指尖上的复调》《香巴拉的背影》《没错 ,我是一 个女巫》《每幅面孔都是一部经书》,人物传记《高剑父》,文学评论集《编辑手记》,编著散文评论集《大地上的标记——中国实力散文五十家》等,策划主编“现代性五面孔”70后小说家精品选系列丛书。现任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副社长、副主编。

朗读者简介

桂秦育,新余市环保局工作,爱好唱歌、朗诵。

作者:张鸿

朗读者:桂秦育

总策划:吴志刚、邱玥

执行策划:张雪 杨莹

制作、编辑:杨莹

美编:胡嘉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