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越来越压抑自己,因为他不想承受那种负疚感,所以变得越来越不敢有愿望。一旦父母对孩子有了“付出感”和“牺牲感”,就会自觉十分不易十分伟大,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亏欠了自己。

在家庭教育中,有两种极其可怕的东西叫做“付出感”和“牺牲感”。

一旦父母对孩子有了“付出感”和“牺牲感”,就会自觉十分不易十分伟大,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亏欠了自己。当这种感觉传达给孩子,孩子随之产生的就是负疚感,以及安全感的严重缺失。

吃一顿肯德基——这顿饭得花我多少工资。

买一个玩具——为了你这个玩具爸爸妈妈想要的什么什么都不能买了。

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快乐,每一个愿望的实现,都伴随着巨大的负疚感。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越来越压抑自己,因为他不想承受那种负疚感,所以变得越来越不敢有愿望。可即使已经最大程度地压抑自己的心声,将愿望减少到最少甚至没有,家长还可能有的说——养育你,供你读书,我们多么多么不容易。当初生你,妈妈忍了多少委屈受了多少多少的罪。这个水果妈妈可一口都没舍得吃啊,全给你留着呢,就这么一点,就要多少多少钱,太贵了......

就这些随口的话,经年累月,对一个孩子可能产生多么巨大而恒久的影响,是家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或者不愿意去相信的。

还有那种什么妈妈只爱吃鱼头的文章,奉劝大家千万不要给孩子看更不要盲目效仿。如果一个孩子吃口鱼都要想着妈妈不舍得吃、只让我吃,他吃掉这条鱼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彻底明白了什么叫做“如鲠在喉”。如果当真这样,这条鱼的钱可白花了,不仅百花,还得搭上孩子的心理负担。

所以生孩子之前要想好,这孩子是不是我愿意生的?生了之后我能不嗯那个负担得起他的成长,精神层面的,经济层面的......大到教育,小到买玩具吃麦当劳去游乐园以及坐超市门口的摇摇车......

你说你生孩子多疼赚钱多辛苦,大多是情况下孩子是真的理解不了,也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他能感受到的只有强烈的焦虑不安以及负疚感。而你呢,在长期这样的思维惯性中,也会认为为孩子做的每一点都是一种付出和牺牲。养育孩子的快乐,你一点也感受不到。在这个过程中,你也逐渐失去了自我。所以,这种“付出感”和“牺牲感”,除了让双方心理都倍感沉重之外,毫无意义。

生孩子疼,不是孩子的错。

赚钱辛苦,也不是孩子的错。

他们真的不需要为这些而满怀负疚感,而作为父母的你,也要明白,这些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要尽可能从自己的选择里去感受快乐,那时你会觉得再辛苦都很值得、很开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