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越來越壓抑自己,因爲他不想承受那種負疚感,所以變得越來越不敢有願望。一旦父母對孩子有了“付出感”和“犧牲感”,就會自覺十分不易十分偉大,潛意識裏認爲孩子虧欠了自己。

在家庭教育中,有兩種極其可怕的東西叫做“付出感”和“犧牲感”。

一旦父母對孩子有了“付出感”和“犧牲感”,就會自覺十分不易十分偉大,潛意識裏認爲孩子虧欠了自己。當這種感覺傳達給孩子,孩子隨之產生的就是負疚感,以及安全感的嚴重缺失。

喫一頓肯德基——這頓飯得花我多少工資。

買一個玩具——爲了你這個玩具爸爸媽媽想要的什麼什麼都不能買了。

孩子的每一點小小的快樂,每一個願望的實現,都伴隨着巨大的負疚感。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越來越壓抑自己,因爲他不想承受那種負疚感,所以變得越來越不敢有願望。可即使已經最大程度地壓抑自己的心聲,將願望減少到最少甚至沒有,家長還可能有的說——養育你,供你讀書,我們多麼多麼不容易。當初生你,媽媽忍了多少委屈受了多少多少的罪。這個水果媽媽可一口都沒捨得喫啊,全給你留着呢,就這麼一點,就要多少多少錢,太貴了......

就這些隨口的話,經年累月,對一個孩子可能產生多麼巨大而恆久的影響,是家長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或者不願意去相信的。

還有那種什麼媽媽只愛喫魚頭的文章,奉勸大家千萬不要給孩子看更不要盲目效仿。如果一個孩子喫口魚都要想着媽媽不捨得喫、只讓我喫,他喫掉這條魚最大的收穫可能就是徹底明白了什麼叫做“如鯁在喉”。如果當真這樣,這條魚的錢可白花了,不僅百花,還得搭上孩子的心理負擔。

所以生孩子之前要想好,這孩子是不是我願意生的?生了之後我能不嗯那個負擔得起他的成長,精神層面的,經濟層面的......大到教育,小到買玩具喫麥當勞去遊樂園以及坐超市門口的搖搖車......

你說你生孩子多疼賺錢多辛苦,大多是情況下孩子是真的理解不了,也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他能感受到的只有強烈的焦慮不安以及負疚感。而你呢,在長期這樣的思維慣性中,也會認爲爲孩子做的每一點都是一種付出和犧牲。養育孩子的快樂,你一點也感受不到。在這個過程中,你也逐漸失去了自我。所以,這種“付出感”和“犧牲感”,除了讓雙方心理都倍感沉重之外,毫無意義。

生孩子疼,不是孩子的錯。

賺錢辛苦,也不是孩子的錯。

他們真的不需要爲這些而滿懷負疚感,而作爲父母的你,也要明白,這些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你要儘可能從自己的選擇裏去感受快樂,那時你會覺得再辛苦都很值得、很開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