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租房隔壁夫妻吵架了,吵得挺激烈的,我在房間裏探出頭來觀望了好幾次,考慮要不要勸架,最終也沒去,畢竟本人不是很善於勸架,而且他們還算是理智爭吵,只聽嗓門很高,沒什麼過激行爲。

住了這麼久,這是我聽見這對年輕夫妻吵得不多,但最激烈的一次。

後來在廚房做飯遇到了,就聊了一下,女孩主動提起她們吵架這件事,這才知道是因爲隨份子錢。

原來是男孩一個自畢業起就沒聯繫過的高中同學要結婚了,他要去隨份子,而她覺得沒有必要。

男孩前段時間裸辭換工作,沒什麼經濟收入,還得交房租,入冬了,還要交暖氣費,買些棉衣之類的,經濟挺緊張,女孩覺得不聯繫的同學就沒必要給份子錢了。

給不給份子錢是兩人激烈爭吵的原因所在,但不是女孩計較,前兩天男孩的發小結婚,給份子錢,她可是一點都沒含糊,只是覺得這種都不怎麼聯繫的同學的份子錢給的毫無意義。

份子錢,總是很具有話題性。

用求學路上的“份子錢”審視友誼

有一種歷程,叫作求學路上的隨份子歷程。

在高中的時候,大家都是沒見過多大世面的不成熟小孩。到了大學,高中就步入社會的同學沒多久有人結婚了,結婚通知就來了。

隨不隨份子錢?是個難題!

隨吧,自己還沒開始賺錢呢?花着家裏的,管家裏要錢隨份子,很難張嘴。

不隨吧,人家通知給到自己了,沒點表示面上也不好看,再說,大學還是正講求同學情誼的時候。

那就在心裏拉扯半天,最後妥協,隨了吧!向家裏要錢。

來自蘭州一所大學的碩三的學生李科回憶,從向家裏要錢隨第一份禮金開始,至今他已經給近30個同學隨過份子了,一般“200元至600元不等”,我們取平均數400元一次的話,那也12000多了。壓力很大。

但也有決絕果敢的姑娘,大三的甄珍就在“隨份子”這件事上做得很決絕,說:我拉黑了幾個讓我去參加婚禮的同學。其實我們的關係沒那麼好,去參加婚禮、隨份子都是沉重的負擔,並不是發自心底的祝福。

這位同學真的是說的很對了。學生時代還是人際關係比較純真的時代,在自己沒有經濟能力的情況下,來自關係不好的朋友的婚禮通知真的讓人崩潰。

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想這個問題,那些令你開心,欣然想隨份子的結婚通知,你就去隨,因爲那是你以祝福爲先的。那些令你糾葛的婚禮通知,果斷不用隨了,因爲你們後來必定會斷了聯繫。

沒必要付出自己一個月的生活費,肉疼着去維繫一段以後必然消亡的關係,沒有意義。

一個碩士同學的大學室友中第一個女孩結婚了,只有她和另外一個女孩還是學生,她本意是要隨份子的,但是新娘說:你在上學,就不用給份子錢了,我們這次商量的是,沒工作的朋友都不用給。她最後少給了點。

這纔是理性和真情實意的朋友,她想要的只是祝福,把這個美好的消息通知自己在意的人,而不是一手拿着手機,一首拿着筆算着通知出去一個後,自己會收到的禮金總額。

辦公室裏的份子錢求個出入對等

上學路上的份子錢,是給同學或朋友的,任性一點也可以,關係不好的就不隨,就當自然過濾了,本來關係不好,結束了也沒什麼可惜,留着也是無用。

工作後就有了同事,進入另一層人際關係,多是上班談工作,私下無交集。

有人畢業自己賺錢後,竟然發現工資怎麼賺都是拿來貼人情份子錢的。

這個時候同事結婚就更麻煩了。

本來公司的流動性就強,已婚的給了自然是有去無回了;沒結婚的,自己結婚可能就是離職後了,關係一般,怕是不會特意通知了。都不太痛快。

最重要的是,同事之間隨份子錢,講究的是一進一出抵消,做不到,那就有得吐槽了。

乍一聽“1314”挺好的兆頭呀,但是平均下來18個同事,每人不到100塊,是少了點,現在的職場底線都是200起了,要是全公司每一個結婚都這麼做,大家也沒意見,可是新娘給別的同事可都是300塊呀!

這18個人是有些不講究了和過分了。這事擱誰身上誰都得生氣、委屈,就連新郎都笑稱這麼個隨禮法還是第一次見到,不曉得同事關係是有多差。

有人擡槓說,新娘肯定是人緣不好,或者說新娘太看重隨禮,讓婚宴變了味。

可禮尚往來,別人在你的婚禮上隨了多少,還禮應該差不多,這種集體隨禮雖然名頭上好聽,確實讓新娘有些寒心了。要不然,大家都活得不容易,幹嘛要白給人送錢呢?

於是,有人提議:同事結婚(從未收過,以後也沒有收紅包的打算)送1元紅包,並提前告知不到場,可以嗎?

又是被一頓羣嘲:

1元你還不如不發,糟踐人;

你這情商在社會怕是會被打;

你這1元怕是想挑起尷尬。

左右都不對,總之不舒服,咋辦?下面這位網友公司的做法值得考慮,就是不知公司願意不願意。

公司直接規定同事之間不隨禮也不去參加婚宴,公司出三千就當隨禮了,關係好的,私底下怎麼來都行。

這樣其實挺好的,公司英明。

份子錢:家庭的固定開支項

份子錢,似乎也是我爸媽以前常有爭執的話題,就是面子和自己的經濟情況哪個更重要,基本是我爸更要面子,我媽更考慮給不給、給多少,自己家纔不虧。

爸媽在根據我的工資預判我未來生活的時候,多數是說:喫飯、穿衣、人情世故,哪一樣不要錢。

他們所謂的人情世故就是“紅包”“份子錢”了。他們那時候,分家開始的標誌也就是獨立承擔一份份子錢了。

我媽老說:想想自己年輕時候好傻,借錢也得隨份子錢。不是她傻,是中國自古的隨禮文化就根深蒂固,把隨份子作爲一份單獨的重要的家庭開支項。

多少年過去,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的,當時隨出去的份子錢往日今昔已無法對比,怎麼都有人覺得自己虧了,但也沒法了。

他們那一輩多是隨份子給親戚,虧不虧的,翻臉的少,不像現在說拉黑就拉黑了。

對於隨禮,所有的人都抱怨,但是所有的人都在隨禮和收禮。以前的時候隨禮是一種風俗。但是現在就算我這種傳統的人,也覺得隨禮越來越討厭了!

我覺得學習一下下面這個網友家鄉的做法還是真的不錯呢?我也覺得應該普及到全國。

我也覺得應該普及到全國,讓大家少些“隨份子”的紛紛擾擾。

你覺得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