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屋故事,每天一个好故事,陪伴孩子成长

(录制:花花

《三只小猪神奇漫游记》第二部《猪猪小学的历史课》第16课 西汉概述

本故事由侯宇森(牛牛)口述创作。

这一天,宇文老师闷闷不乐地来上课,因为有一些事情,又勾起了他之前那些不开心的回忆。虽然他今天有点闷闷不乐,但是还坚持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宇文老师照旧站上讲台,对小同学们说: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和历史见面了。

我问一下大家,大家知道秦朝之后是什么朝代么?”

“唐朝。”

“晋朝。”

“汉朝。”

“不对,是隋朝。”

“不是隋朝。”

“清朝。”

“.……”

小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着。宇文老师看了看说:

“那好。我还是给你们公布答案吧。是汉朝。

汉朝大家应该熟悉一点。汉朝分为东汉和西汉,中间还夹着一个小新朝。当然,我说的这个小新朝,不代表它的国号叫小新,而是因为他特别弱,所以我给他起的外号。

我们之前讲过,秦朝末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因此秦朝灭亡。当时有两个起义军动静最大,这两支起义军的头目分别是项羽和刘邦,就是他们俩合作把秦朝给灭掉的。之后,项羽封了十八个诸侯,包括刘邦在内。再后来,刘邦把其他十七个诸侯还有项羽都干掉了,建立了汉朝。这就是楚汉相争的过程,以后我们会具体讲。

我给大家科普一下,刘邦他其实本来叫刘季。而且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刚才我们提到了刘邦原名叫刘季,那他是什么时候改名为刘邦的呢?这个时间是在他干掉十七个诸侯还有项羽的时候。因此,我们也可以叫他刘邦,也可以叫他刘季,当然大家得知道,刘季是他还没有完成统一的时候叫的名字。

好了我们继续。刚才我们提到刘邦建立了汉朝,接下来我们讲一下白登之围。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一般人会认为就是韩信,确实,韩信有是被称为韩王信。但是呢,在这里,韩王信是指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也叫韩信,和大将韩信同名同姓。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弄混了,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把大将韩信呢,称为齐王韩信。

他曾经是刘邦的小弟,和刘邦一起打天下。天下平定后,刘邦认为韩王信的封地都是重要战略要地,就把他的封地挪到太原以北的地方,离匈奴就更近了。之后不久被匈奴包围,韩王信不得不屡次向匈奴求和。刘邦怀疑韩王信要做叛徒,韩王信于是起兵在大同地区叛乱,勾结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进攻太原。刘邦大怒,亲自带兵32万去揍他,结果被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这七天七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不得不向匈奴冒顿单于(mò dú chán yú,匈奴的皇帝)的阏氏(yānzhī,冒顿的皇后)行贿,最后才得以脱险。

讲过白登之围后,我们讲下一个故事,消灭异姓王。

异姓王可能大家不知道是谁,其实就是刘邦建立了汉朝后,主要有七位不姓刘的人,因为功劳很大而被封王给封地。他们主要是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tú),长沙王吴芮(ruì),韩王信。汉朝初年的异姓王的封地的总面积超越了汉朝的郡,他拥有武装,行政也自己管,名为汉臣,实为汉朝不能控制的独立王国。

此时刘邦先铲灭了韩信,彭越等异姓王,解除了异姓王对汉朝的威胁。这些异性都是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但是都不是刘姓的亲戚子孙,刘姓一族怕有一天他们会谋反自己,所以觉得把他们都消灭了才安全。当然,刘邦这样干也与汉朝刚建立的时候采用的是分封和郡县相融合的制度有关系,这个以后我们会单独讲。

好了,我们讲下一个关于西汉的故事,诸吕之乱。

这里的“吕”是指姓吕的人,刘邦有一个老婆叫吕雉,后人称吕后,你也可以叫她吕雉。这里有人会问了,不是在古代女人的地位特别低,只有氏?她不应该叫吕氏吗?这里我给大家说一下,其实也并不是所有女人都是只有氏的,有少数有名气地位高的也是有名有姓的,比如这个吕雉。诸吕之乱是西汉初期,在朝的那一些姓吕的人,当然包括吕后,也就是吕雉,那些姓吕一族人凭借吕后的地位,扰乱朝廷行为及由此引发的很多大臣带兵反攻的一系列事件。并且,吕雉还干了一件事,之前刘邦施行的政策部分分封制,部分郡县制,总体听中央的。对于那些被分封的,刘邦当然只是分封给了姓刘的人。可是吕雉不干啊,她呢把那些姓吕的也都纳入被分封之列了,就是她的吕姓族人也都给弄了封地。这么一折腾,这就坏了当时的规矩,这就乱套了,于是刘邦的子孙和大将,联合起来把吕雉家族的人全部处死了,平定了诸吕之乱。不过幸运的是,后来迎来了文景之治,太平了一段时间。使得因为多年战乱导致的社会经济凋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下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得以飞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特别繁荣,这段时间史称文景之治。而传说元宵节就是汉文帝时为了纪念平定诸吕之乱而设立的节日。

之后就发生了七国之乱。当时是这样的,汉文帝把那些姓刘的人,重新分封并重用帮助他铲除了那些“诸吕之乱”的人。在当时的诸侯国中,获得分封的姓刘的一共有七个。汉景帝在位的时候,打算加强自己的中央权力,剥夺分封的诸侯国封地,导致各诸侯国以清君侧(意思是清除皇帝旁边干扰他的人)为借口发动叛乱。由于七个诸侯国中的梁国的坚守和汉朝将军周亚夫所率汉军的奋战,叛乱在三个月内就被平定了。

接下来,我们讲西汉时期的汉武盛世。

汉景帝死后,他的儿子汉武帝继位。在他那个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牢固。汉文化的主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势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历史影响。但是汉武帝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打仗。谁不听话他就打谁,直到把他打的听话为止,这一做法有点像今天的美国,以后我们还要专题讲。

关于西汉的下一个话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将儒家思想奉为独尊。之前在秦朝时候,将法家思想奉为独尊,现在改为儒家了。主要提出者是董仲舒,采纳者是汉武帝刘彻,从此中国开启了两千年的儒家思想主导时期,直到今天。

下一个话题:北击匈奴。

公元前133年-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大将保家卫国多次击退匈奴,之后他们又反击进攻匈奴,这一打别小瞧,把匈奴打分裂了,匈奴被打成了三个国家:北匈奴、西匈奴和南匈奴。

北击匈奴之后,汉武帝等人把的目光转移到西域地区,于是派一个叫张骞的人出使西域。其实,当时汉武帝派张骞去西域,是想让当时西域的一个国家,大月氏和自己联合。汉武帝想和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因为大月氏在匈奴的西边,而汉朝在匈奴的东边,正好可以夹击,牵制匈奴。

可是等张骞到了之后一说大月氏国没同意,张骞就白白地跑了一趟回来了。

张骞的这次出使,后世看来最大的成果就是,他这一走,丝绸之路因此打开,还帮助中国带回来很多东西,比如很多食物和蔬菜,都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如苜蓿,葡萄,黄瓜,核桃,香菜,豆角,大蒜,胡萝卜,蚕豆,石榴,胡麻,当然还有其他用品东西哦。现在的“一带一路”政策中的“一路”指的就是丝绸之路,那“一带”就是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因此张骞走的这一条也被称为陆上丝绸之路。

之后,汉武帝弄出来许多政策,其中一个叫做“推恩令”。就是汉武帝为了削弱那些诸侯们的势力,施行了一项重要的法令,让诸侯们把他们的封地还回来,之后全国全部都改为了郡县制。

咱再说爱打仗的汉武帝,大家知道打仗是要花钱的,而且要花很多钱,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汉武帝一生打了多少次杖啊,所以也就欠了不少账。因此,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和他的孙子汉宣帝,在他们在位的期间基本就是在努力的为汉武帝赔钱还账。因为他们的努力,不但账还了,而且还让汉朝发扬起来,史称昭宣中兴。

公元前34年,南匈奴同西汉交好,曾经三次来到长安朝觐,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也就是希望让汉朝的公主嫁过去。于是著名王昭君(她本是一名宫女)就作为“公主”出塞和亲了,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yānzhī),象征她给南匈奴带来了安宁、和平与兴旺。因此在以后南匈奴并入汉朝,就时我们现在的内蒙古。

关于西汉的下一个故事:外戚干政。

大家知道一个朝代久了就会乱,汉朝也不例外。在汉朝皇帝年幼时候,那些外戚往往干扰朝政,这里的外戚指的就是年幼的皇帝的妈妈那边的亲戚。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被封为太子的意思就是将来要做皇帝的,于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就令其母亲自杀。在汉哀帝和汉平帝在位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最终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所以说王莽就是借着这个外戚干政,朝廷乱的机会篡位的。

正好,我们讲到这个小新朝了,因为新朝特别短,我们这一节课也只是概括一下,也就顺便把新朝概括讲了。

话说王莽趁着外戚干政的机会推翻汉朝建立新朝,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新朝也仅仅存在了15年,跟秦朝的寿命差不多,而当时汉朝已经存在了一两百年了。

新主王莽虽然比较勇敢,但是他有个缺点总想一步到位。货币改革,还有政治改革,他全部弄失败了,而失败的原因就是他的那个习惯,想一步到位,急功近利,于是老百姓不服了,就爆发了起义,其中有两个起义团队,一个叫绿林军,一个叫赤眉军。于是新朝灭亡。

之后呢,汉光武帝刘秀重新建立汉朝,史称东汉。

好了,这节课我们把整个西汉概括的讲完了,对新朝和西汉感兴趣的可以翻翻课本或者网上查一查。

好了,下课!”

说完,宇文老师一鞠躬,拿起课本潇洒的走出了教室。

《猪猪小学的历史课》第16课 西汉概述 就讲完了。

本故事由侯宇森(牛牛)口述创作,树屋故事花花整理录制,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收听更多原创故事:

《三只小猪神奇漫游记》全本汇编

《猪猪小学的历史课》第1-13集

提示:

你怎么看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