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明明很努力,卻還是忍不住感到焦慮和壓力?

爲什麼無論怎麼忍耐,親密關係中依然充斥着失望和傷心?

爲什麼想給孩子最好的愛,卻總是脫口而出那些從父母口中聽過的傷人話語?

那些你以爲早已淡忘的創傷,其實還一直在你的潛意識中,困擾你、傷害你、控制你。

一次父母的打罵、一場噩夢般的考試、被同齡人欺侮孤立……這些過去很久心理傷害,就是被你遺忘的內在小孩。

它是你情緒化的根本原因,而你卻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

它會在你某次突然生氣、發火時出現;

在你對某些事特別敏感、拼命迴避時出現;

在你覺得被全世界孤立、針對時出現……

不得不說,內在小孩就如同我們人生木桶的最短板,你的所有情緒化,都是它在搗亂。

只有正視它、擁抱它,滿足它的需求,它纔會老實聽話。我們的內心纔會真正解放,收穫如釋重負的快樂和輕鬆。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克里希那南達、阿曼娜 著

中信出版集團

“內在小孩”形成的原因所謂“內在小孩”,指的是我們內心深處埋藏的巨大恐懼。

未滿足的需求:還在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巨大的需求,一旦在這些方面有所缺乏,孩子會感到恐懼,會覺得“沒有人愛我”“沒有人關心我”,甚至發展出“我沒有價值”這樣的信念。

暴力打擊:家庭暴力、學校裏的霸凌、性騷擾甚至是性侵,等等。

壓力和別人的期待:學業壓力、被和別人比較、父母或其他長輩的期待,會讓孩子產生無法勝任、無法承擔、無法達到標準的恐懼。

“內在小孩”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補償機制:爲了逃避不被喜歡的痛苦而取悅他人,導致失去自我。

防禦機制:爲了逃避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把全部注意力投入能帶來成就感的事情,導致成癮行爲。

投射和策略:把童年未得到滿足的需求投射到親密關係當中,對伴侶、孩子採取一些策略來讓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結果給對方造成傷害。

如何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進入冥想: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拋開所有的思緒,專注在自己當下的體驗上。最簡單的方法是閉上眼睛,留意自己的呼吸,其他什麼都不要想。

嘗試在冥想中面對自己的恐懼:回憶一件讓你感覺羞恥或者害怕的事情,可以是最近發生的,也可以是小時候的。當那個記憶浮現出來的時候,請你從中抽離出來,像旁觀者一樣,觀察自己的感受、身體的感覺,等等。

“回到腹部”的練習:想象腹部有一個巨大的球體,可以容納你所有混亂的情緒和念頭;然後,想象腹部中央有一根蠟燭,你的情緒和念頭圍繞在燭火周圍,燭火卻不受影響,繼續溫柔而堅定地燃燒着;感受燭火的明亮和堅定,然後慢慢回到當下,睜開眼睛,結束冥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