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在量子計算尚處於萌芽階段的背景下,雲計算充當了將數據組織起來的基礎設施,通過雲計算強大的計算功能,數據已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爲我們所用。”

日前,在2019阿里雲廣東峯會上,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全面邁入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爲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生產要素,雲智能是新基礎設施。

數據成爲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生產要素這個說法並不突然,最權威的提法來自不久前剛剛結束的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決定》指出,要“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這是中央首次公開提出數據可作爲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也意味着今後數據將從技術中獨立出來,作爲一種單獨要素而存在。

事實上,數字經濟已經愈發成爲推動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數字經濟一詞,最早由Don Tapscott在其1996年出版的《數字經濟》中提出,他認爲,傳統經濟中信息以實體形式出現,而在新經濟中,隨着技術與網絡的發展,信息將以數字的形式出現,即數字經濟等於新經濟或者知識經濟。雖說在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令數字經濟的提法一度噤聲,但隨着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以及雲計算等依託於互聯網而產生的技術不斷發展,數字經濟重回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舞臺,並進入了高速增長的軌道。

在2013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首次提出“工業4.0”的概念,成爲新產業革命最早的宣言書之一。彼時,在地球的另一面,中國的互聯網經濟正在如火如荼地發展,他們也同樣意識到了數據在互聯網時代蘊藏的巨大力量。兩年後的2015年,中國首次從頂層設計上將“互聯網 ”行動計劃提上議程,2017年,“數字經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於2018年被首次提及。

每一次新的產業革命,必然伴隨着生產組織形式出現新的變化,而首先產生變化的便是生產要素,正如勞動力和土地之於農業時代,資本之於工業時代,數據在數字經濟時代中,也充當了最爲重要的角色。

當然,僅有生產要素還不足以驅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如何將生產要素有效地組織起來,即如何從海量的數據中計算出最優解,纔是這場產業革命的關鍵。好在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已經初步找到了答案,在量子計算尚處於萌芽階段的背景下,雲計算充當了將數據組織起來的基礎設施,通過雲計算強大的計算功能,數據已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爲我們所用。

阿里雲智能是中國雲計算發展的代表,其雲計算能力不僅在亞洲第一,在世界上也位列前三,在如此強大的算力支撐下,人們的生活也在逐漸發生着改變。一則典型案例是,在杭州,機器已經在部分工作中代替人類,進行着極爲複雜的城市管理:50%的匝道路口信號燈已經由城市大腦智能調控,整體通行效率提升15.3%。在杭州蕭山區,救護車的等待時間最少降低了50%。

另外,雲計算的強大數據處理能力也使得數字經濟能夠推動企業生產方式由批量供給向按需生產轉變。在大量分析數據的支持下,企業完全可以實現最優的資源配置,通過分析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進行鍼對性生產、個性化定製,這不僅是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當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

當下,世界正全面步入數字經濟時代。中國從全球數字經濟跟跑者變爲領跑者,更應當把握數字經濟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大對數字經濟的重視程度,不僅讓數字經濟成爲驅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能,也讓數字經濟能夠真正改變居民生活方式,讓整個社會朝着智能化方向邁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