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想写这个话题,但连读了两本书都戳中了这个点…

闺蜜在少年宫工作,每当我说起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大时,她总说现在没那么严重了,离婚的太多了,一个班里有一半的孩子都是单亲。

因为普遍,所以就没有伤害吗?

1

父母离婚时,我只有四岁。大人永远无法相信一个孩子对父母婚姻的敏感和对伤痛的记忆。我至今都记得那天早上,记得那条通往法院的小路,尽管我没有进去,尽管没人对我说起那是什么地方。

总有人说: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记不住的,过几天就忘了。

大概是有这样的孩子,可惜不是我。大多数孩子对父母婚姻是敏感度都是不可思议的。这大概是最本能的“求生欲”——渴望稳定、渴望安全。

也许,孩子并不理解当下发生的事情,但孩子会感受到危险——失去被爱的危险。

他们会深深记下这段回忆,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回想,直到他们长大,到了可以理解“发生了什么”的年纪,他们终于解开谜团,但又种下另一颗种子——也许是怨恨,也许是耻辱。

像多数父母离异的孩子一样,我儿时一直在痛苦自责和焦灼等待中度过。

我自责,以为父母分开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我等待,等待每周末听到爸爸的摩托声在楼下响起,听到他呼唤我的乳名。

我是幸运的,父母的分开并没有减少他们对我的爱,我的继父继母又是善良的好人,他们小心翼翼的呵护我成长。

但焦虑和恐惧始终无法摆脱。

2

这两天在看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小说《偷影子的人》,主人公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小男孩,他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偷别人的影子。他可以和影子对话,看到影子主人的过往和未来,看到他们深藏的悲怆。

其中有一段情节触动了我,正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男孩的爸爸会在周六来接他共度周末,这是父母离婚后的第一次见面。妈妈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时候是周四,这简直是煎熬,往后的日子小男孩几乎是在按秒挨,兴奋又焦灼的期待着。

终于到了周五晚上,明天就可以见到爸爸了,幻想着会和爸爸做些什么,无论什么,他都是幸福的。他早早做好功课洗漱睡觉,提前了一个小时,他必须强迫自己睡觉,明天可以精力充沛的和爸爸相处。第二天早上,他早早的醒了,为妈妈做好早餐,弥补对妈妈的愧疚。

这就是离异家庭孩子的痛苦——选择。选择妈妈,就见不到爸爸。

3

我十岁那年,爸爸单位组织旅游。他开心的告诉我这个消息,他知道这是我期盼已久的。可我却哭了...

一周的时间,妈妈会有多想我啊?我怎么可以扔下她一个人。那爸爸呢…我最爱的爸爸…我多期待可以像小时候一样和爸爸朝夕相处,睡前听他讲着只有我们两个懂的故事。

最终,我没去。我哭着说要陪妈妈,我伤了爸爸心,我以为他忘了,十几年后他依然记得。

4

男孩为妈妈准备好早餐后,开始准备自己。他穿上他最好的衣服,法兰绒长裤和白衬衫,还打了领带,那是爸爸送的。

他长高了,裤子已经有些短了,反复照着镜子,尽管全身看着都有些紧,但是还算高雅。他幻想着爸爸带他去商业广场时可以巧遇那个心仪的姑娘。

他穿戴整齐的等着爸爸,可爸爸没来。

当爸爸打来电话道歉的时候,他拒绝接听,他生气的把衣服换下来放回原处。

尽管生气,他依然期待下次爸爸能守约。他希望自己接下来的几个月不要长得太快,这样的话,爸爸下次来接他的时候,他的漂亮衣服还能穿得上…

这就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小孩最大的愿望——可以在那个说好的时间见到爸爸妈妈…

5

尽管我已经长大,尽管已经过去了太多年,但是那些期盼到窒息的周六我依然记得。

我并不支持”为了孩子“而勉强支撑的家庭。在心理调查中,父母感情紧张的家庭,比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影响还要大。但在我还是想要对那些正在婚姻中“为所欲为”的人说,请在情欲诱惑面前,想想自己孩子和责任,毕竟完全被本能支配的是低级的。

记得小时候有部电视剧叫《孽债》,讲的是上海知青返城时抛下了在西双版纳插队时生下的孩子,多年后,长大的孩子偷偷来上海寻亲的故事。电视剧的主题曲成为了我的主题曲: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如果你的婚姻已经走到尽头,请你一定一定要这样对孩子说:

爸爸妈妈离婚不是你的错,而且我们永远爱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