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重新做回小學生,你願意學習一下繁體字嗎?

世界上有很多懶癌患者,鹿角網也是其中一個,年輕時還會經常給自己藉口,直到看到了一句話:“懶,是科技的第一生產力。”嗯?怎麼回事?你可以想想看,正是因爲人類懶得行走,出現了自行車,自行車是需要人力驅動的,所以有了摩托車,有了汽車,甚至今天有了無人駕駛的汽車。

如果你重新做回小學生,你願意學習一下繁體字嗎?

最近,教育部都開始回應中小學繁體字識讀的提案,並且已經實施了一些措施,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目前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已有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那麼,如果你重新做回小學生,你願意學習一下繁體字嗎?

上中學的時候,有一陣子班裏風行用繁體字寫自己的名字來練習簽名,不管平時愛不愛學習,一時之間“附庸風雅”的竟然也有不少。雖然無外乎是把“劉”寫成“劉”、“龍”寫成“龍”這樣簡單的變化,但是也算難得有這種氛圍,大家都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如果你重新做回小學生,你願意學習一下繁體字嗎?

我們都知道,歷史進程往往都是向方便靠攏。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廣泛使用解放了人的手,火車的發明又使人類遠距離的生產與消費成爲可能,而漢字的發展,也經歷了從複雜到精簡的過程。除了知道常用的漢字有三千餘個外,要問漢字有多少個,沒有人能答得上來。

今天我們所用的簡體字,其實由來已久,最早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碑刻中,隋唐時期增多,因爲普遍用於民間,又被稱爲“俗體字”。

如果你重新做回小學生,你願意學習一下繁體字嗎?

鮮爲人知的是,漢字的形體基本上總在變化,而簡繁互補本就是我國文字的演變規律。戰國與秦漢時期,歷經篆書、隸書,最後到東漢後期再度出現楷書,字體纔開始穩定下來。漢字之所以被稱爲“漢字”,原因正在於此。

繁體字的產生,距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歐美各國稱之爲“Traditional Chinese”,在1956年國務院公佈《漢字簡化方案》以前,一直是各地華人中通用的標準字。我個人覺得繁體字跟簡體字跟有沒有文化可能扯不上太大關係,只不過繁體字的使用範疇比較偏“文藝範”,常見於各種文物古蹟、姓氏異體字、書法篆刻、手書題詞,許多史籍文獻資料也大多采用繁體字記錄。

如果你重新做回小學生,你願意學習一下繁體字嗎?

簡體字爲了統一規範、方便書寫而產生,相對於繁體字而言,一是儉省了筆畫,二是選擇更簡單的同音字代替較複雜的字,相信我們不少同學即使沒有系統學習過繁體字,也還是可以“連蒙帶猜”認出不少。

曾經的中國,由於女性地位和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文盲率很高,建國初期發佈簡化字,一定程度上是爲了普及教育。而現在,幾乎人人都能受教育,識讀繁體字就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了。至於中小學生學習繁體字的必要程度有多大,確實值得商榷,但也不用我們太操心,專家學者們會比我們想得周全的多。我們不用急於跳出來反對,也不必着急忙慌一擁而上。

如果你重新做回小學生,你願意學習一下繁體字嗎?

畢竟,說的只是繁體字的“識讀教育”,躍躍欲試準備給娃報補習班的家長可以洗洗睡了,別又被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收了智商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