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津风景明信片。如此说来,天津还是一个没文化的地方吗。

天津天后宫

曾经有一种说法:天津作为一个城市的历史,简直就是一个暴发户的发家史。这里一向重质轻文,出不了声名显赫的学者、作家、书画家,甚至连文人墨客也无暇或不屑光顾。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天津没文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天津并非只有小洋楼、下野军阀和遗老遗少,有太多文人雅士都曾为天津写下诗文。

谈到天津的历史,先后在宝坻和蓟县出土的石器、陶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为这片土地的年龄提供了依据。公元前273年,这里出现了燕国的渔阳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海河以南出现了巨鹿郡,海河以北分属于渔阳郡和右北平郡。公元7世纪以后,天津已成为水运码头。15世纪初始称“天津卫”,明清以来中国有多少地方都称之为“卫”,只有“天津卫”最响亮。

经历了辽、金、元、明、清的定鼎,天津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重要。南粮北运和海盐产销给天津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昌盛。明代江西派诗人李东阳,在弘治年间获悉天津卫城修葺一新,便来天津观光,写下了《直沽八景》七律八首。前四首《镇东晴旭》《安西烟树》《定南禾风》《拱北遥岑》,描绘了天津城的风貌;后四首《吴粳万艘》《天骥连营》《百沽潮平》《海门夜月》,抒写了由三岔河口一直到大沽海门的壮丽图景。这组酷似风景画的七律,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地理学价值,堪称天津第一份城市导览。

海河

天津城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人王世贞曾到过天津,写下《卫河》一诗:“河流曲曲转,十里还相唤。”传神记录了当年天津河水潆洄的风景。

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不止一次来到天津,在南郊海河西岸试种水稻,留下至今闻名世界的“小站稻”。明末清初历史学家谈迁在他的《国榷》一书初稿被窃后,曾大哭一场,又抱病到北京重新搜集、采写有关明史的资料,途中小滞津门,到三岔河口登临观海寺,写下《发天津》《天津卫》等诗篇。

《西游记》一书的作者吴承恩,在《射阳先生存稿》中收有他对天津水乡风景的描写:“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春深水暖佳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诗中提及运河、杨柳青、河海两鲜等天津特有的民情风土,这些一直延续到今天。

天津鼓楼

红学家周汝昌曾撰文提出“藕香名榭在津门”“曹雪芹到过天津吗”,认为《红楼梦》创作于水西庄兴盛之时,查家与曹雪芹祖父曹寅为世交,曹家被抄时,曹雪芹尚且年幼,举家赴京时将曹雪芹托付给查家,暂住在水西庄。

清代康熙年间“江南三布衣”朱彝尊、姜西溟、严绳孙,都有关于天津的诗文。朱彝尊为城西铃铛阁所写的重修碑记,是天津重要历史文献。《长生殿传奇》的作者洪昇,把他舟过天津的怀人诗编入诗集《稗畦集》。《长生殿传奇》数易其稿,定稿以前洪昇曾一度住在今河北区锦衣卫桥张氏“问津园”。

《红楼梦》后40回作者高鹗的内兄张问陶(船山),在天津写下“二分烟月小扬州”的名句,“小扬州”一度成了天津卫的雅号。民国时天津小说家刘云若描写天津风土人情的小说《小扬州志》,书名即来自于此。

天津风景明信片

晚清时期著名文人李慈铭、王闿运、樊增祥、黄遵宪、刘鹗,都曾在天津小住。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中,嵌有他提炼的很多天津史料,天津人读来倍感亲切。刘鹗在天津办过《天津日日新闻》,他的《老残游记》后半部就是在这张报纸上连载发表的。

近代天津,弘一法师李叔同、京剧艺人孙菊仙、专攻殷墟甲骨的王襄,戏剧家焦菊隐,电影导演沈浮、谢添和演员石挥、魏鹤令,红学家周汝昌……,都是标准的“天津卫”,他们的童年、少年时期都是在天津度过的,孙菊仙更被天津人赞为“老乡亲”。

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是当年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的校长,因为在天津翻译、发表《天演论》而一举成名。剧作家曹禺是南开中学的毕业生,他以天津为背景创作了《雷雨》《日出》。范文澜、李达、田汉、老舍、何其芳以及竺可桢、马寅初、茅以升……都曾经在天津度过了一段他们难忘的岁月。如此说来,天津还是一个没文化的地方吗?(文:何玉新)

天津水西庄

天津老照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