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映表示,但他的擔心在於,所在廠區並不是公司最大、覆蓋業務最齊全的那一處,常有傳言說,將來這裏的廠區有可能會被搬遷到華中區域,那裏已經是公司在全國最大的工廠所在地。李映向21Tech表示,不同於某些廠區壓力太大導致的悲劇,似乎此後蘋果會對產業鏈工廠提出訴求,會訴諸懲罰性措施。

(原標題:蘋果流水線上的90後)

夢想向左,現實向右。

11月的一個週末,位於廣州市郊區蘋果產業鏈的某座工廠內一片沉寂。門口保安在零散聊着天,抬眼可見的廠區內草坪上不見一個人影,一般小區內也得見的休閒健身器材空置在那裏。工廠牆外邊的草叢處在無人管理的瘋長狀態,已經好幾個月了。這總讓人有種時空停滯的錯覺。

(廠區外側靠近居民區處,記者駱軼琪攝)

在這家工廠上班的張奇白天休息,他穿過只聞人聲、不見人影的居住區從後院走出,低着頭開始導航。要去的其實是一公里距離左右的公交車站,但剛來這裏一個月,對什麼都不熟悉的他,去哪兒都需要手機軟件幫忙。

要見的是從深圳前來看望的姐姐,廠區內還有介紹自己進來的叔叔,這算是一個小型的家庭聚會。

“我就晚來了1-2個月,扎心了。”他對21Tech半開玩笑說道。每年的7-10月,是工廠最忙碌的週期,聽前輩們說,那段日子幾乎天天加班,當然工資也隨之大漲,算是一年中最有奔頭的一段時光。

來工廠已經一年多的劉力曾享受過這樣的“高光時刻”。去年6月剛入職就趕上了“加班潮”,10月工資實現了翻番,那幾個月,他覺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了。他想攢了足夠的錢後,回到家鄉貴州開一家蛋糕店,更方便照顧爸媽。

在這個廠區,白天能碰到的幾乎都是當月值晚班的90後員工。他們犧牲掉白天的補眠時間選擇外出,要麼是爲了更接近想要的生活,要麼是因爲愛與牽絆。

他們家庭和教育背景不同,追求迥異,在看起來還算遙遠的未來“機器代人”風潮之下,以不變的積極努力應對萬變的技術迭代,最終要配得上想要的日子。

而這片廠區於90後們來說,不是工作寄託而是生活跳板。

逃離到新的開始

李映已經有了危機感。

92年的他在三年前左右加入這家工廠,曾親歷原公司被收購的時期。在今年4月的一天,他告訴21Tech,感覺今年同期工作量要比去年下滑了些。

於是有了更多時間看新聞。他才知道,這可能跟蘋果的業績表現有關,傳統淡季顯得更加“淡”了,順帶可能還影響了廠區所屬公司的業績。

加上頻繁見諸報端的“自動化改造”新聞,這段時間他開始更多地反思和觀察。“人比人真的很……”他欲言又止,思緒回到近期幾個活躍的羣組裏。

一位“老表”(即老鄉)的公司已經把業務推到了德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那家公司還準備進一步在歐洲國家開拓業務範圍。“詳細其實我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公司是做變壓器相關的業務。”

還有一位前同事做的是工控工作,一個月下來就有幾萬塊工資,幾年內就搞定了買房首付。“人家每天全國跑,一下南方一下北方,遠的時候一下子又去了國外。”

尤其是見到上一家日系股東的離場之後,李映感覺新股東對員工的待遇和管理風格有了變化。他開始想“逃離”過往循規蹈矩上下班的日子。

最近,思維活絡的李映開着剛買不久的私家車積極參加各類聚會。他加入了一個叫做“隨口說美國”的羣組加緊練習。“相比文科生,我覺得我們理工科其實能見到更多的世界,當然英語好空間就更大一點,但我四級都還沒過。”

他也開始尋找靠譜的編程學習班;研讀管理學書籍,進而從自身經歷角度,探究不同文化背後公司的發展路徑選擇和管理層格局,李映希望能夠以更好的姿態面對未知。

相比之下,劉力和張奇都可以算是“新人”,他們很慶幸自己離開上一份工作的選擇,並準備在這裏好好培養專業技能。

通過老鄉介紹進廠區後,劉力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雖然每天的工作流程和在上一家廠區相差不大,也同樣能包喫包住,但這裏有更優良的環境,宿舍配備了空調,周邊就有銀行和小超市,餐飲時蔬也新鮮。

“在這裏可以更好地鍛鍊自己的技能。”這是他向21Tech反覆提及的一句話。現在被突然提問尚且還需略有磕巴地組織語言,劉力深知,訓練好自己的溝通能力是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他想了想說道,在上一家廠區,工資都是用現金髮放,但去銀行網點存錢要走好幾公里路程,買生活用品就要走更遠了。

不止如此,因爲廠區小,內部流動性很大,壓根沒辦法系統性地提升自己。這一度讓他覺得茫然無措。

(廠區外圍環境,記者駱軼琪攝)

張奇其實是因爲不喜應酬,又恰好有親戚在這裏,才被順勢介紹了進來。“你看我也不是很嬌氣的人。”他對21Tech笑着說道,由於大學時候就讀的是地質工程專業,張奇雖然沒有完成學業,但也順利進入了一家路建公司做監理工作。

“上一份工作感覺更需要交際能力,領導被邀請去喫飯的時候都會帶上我,就經常被要求喝酒,但我又不能喝酒。”他嘆了口氣,“所以在工地待了一段時間後,就不想做了。”

帶進門的親戚似乎還是這個廠區的一個小中層,但也並沒有提太多建議。“我叔說,在這裏做久一點,先積累些經驗,再看將來能不能幫我謀份更好一點的(工作)。”張奇還享受在剛進入的新奇感中,“目前的感受就是比上一份開心和輕鬆。”

不同工齡的男孩,懷揣着對大城市發展的期望來到這個城市未來大力發展的區域一隅。他們積極地融入這裏,看向優秀的人,期待着收穫明日之果。

“流水線”的去路

“蘋果產業鏈”可能可以被視爲一個光環,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可以更專心地感受當下。

李映向21Tech表示,不同於某些廠區壓力太大導致的悲劇,似乎此後蘋果會對產業鏈工廠提出訴求,會訴諸懲罰性措施。“所以我們相對還好,前一家日系股東管理會更規範一些,我們相當於受到了保護。”

廠區的流水線是採取兩班倒制度。白班是早7:45-晚19:45,夜班就是另一個12小時的順延,期間有嚴格的喫飯和休息時間規定。“次新”員工劉力覺得這可以更好讓自己形成自律的習慣。

(圖源:圖蟲創意)

“不覺得壓力很大,其實有時候會覺得累,但慢慢會習慣了。”他說道,他其實樂於定義這樣的生活爲“鍛鍊人”。

因爲他知道,將來自己真正開了一家蛋糕店,將會是更艱苦的道路。現在做的,不過是在爲未來鋪路。

“我之前在新東方學了烹飪,跟現在做的完全搭不上邊。”劉力笑着介紹,他處在後工程階段,主要工作是把前工程中做好的零部件收納、整理,然後統一放到一個托盤上,流轉到下一個流程。通常40分鐘走完一個器件的流程。

他也不太說得清產業鏈的環節,只知道流程中會涉及很多種lens(鏡片),甚至會涉及芯片等“很厲害”的技術,但這都在前工程階段會大部分完成。

“新人”張奇也被安排到了偏向後階段的質檢環節,主要工作是在電腦前核對零部件的數據精度是否出現偏差,並在需要的時候輔助使用顯微鏡。

“我也不知道爲啥會被安排到質檢。”他笑笑分析道,可能因爲機器上一般是英文和日文,對於文化水平不怎麼高、不會操作電腦的人,可能還真有難度。

工齡更長的李映相對會更瞭解自己所在廠區到底是在做什麼,以及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其實我們這裏就是做蘋果手機的一些攝像頭,最厲害的是來自上一家日系公司的芯片技術。”他介紹道。

本質來說,就是手機接收到來自外部的光線信息後如何內部工作,而其所在工廠有一項厲害的核心技術,簡單來說是在攝像頭中部署一種紅外濾光件,讓畫面更清晰。

也正因爲經歷過股東轉換的階段,李映常常會來回比較。“日企和中企還是有差別的,相比來說工作強度變大了。”他回憶道,日系對於流程關係分界精細,在這個環節就只用做這個環節的事;但中企會“到處團團轉”,在很多崗位和流程都要流轉。

“當然各有各的好,在日企管理下會覺得更輕鬆,中企來了後見識可能可以更多一點,做的東西和認識也就更齊全一些。”李映表示,但他的擔心在於,所在廠區並不是公司最大、覆蓋業務最齊全的那一處,常有傳言說,將來這裏的廠區有可能會被搬遷到華中區域,那裏已經是公司在全國最大的工廠所在地。

“我肯定不願意回去。”他想都沒想地說道。雖然平日也會經常去華中的廠區出差,但他更願意待在這座城市尋找更多可能性。

日復一日流水線上的生活,並沒有扼殺掉他們看向遠方的視角。

經歷簡單的劉力還是很開心的。來了這裏之後,努力可以更好地體現在“真金白銀”上。爲了獎勵自己,今年五一期間,他終於登上了廣州的標誌性建築“小蠻腰”。“我是在夕陽西下時候登頂的,那種向下看的感覺……嘖。”

好心情是因爲他剛來就趕上了好時候。去年6月,自己還是完全的生手就加入了廠區。“一直到10月,天天加班。那時候招了好多人,爆滿。”劉力回憶,到了10月份,廠區的所有設備都轉動起來了,自己還因此拿到了史上最高的一次工資。

不過一到11月和今年初,就又瞬間冷了下來,幾乎不再加班,休息時間也更多了。閒下來的時間,劉力開始思考培養自己的交際和學習能力。“這對未來開店面對客戶會有幫助。”

(圖源:圖蟲創意)

身邊有10年工齡的工友,已經考了230多個工種的上崗證,劉力在這一年多時間內也考到了5個上崗證。“這就要看你的學習能力了。”他說道,考上崗證其實就是測試操作設備,因爲機種不同就會需要多種上崗證。

但這實際上跟升職加薪沒一點關係,劉力現在還是普通級別的作業員,要到更高難度的崗位纔有可能獲得更大收益。現在所做的,可以定義爲“職業慣性”。

實際上,男孩們未來都志不在此,標準化甚至有些軍事化管理的流水線,讓他們得以在淡旺季轉換之間可以更好地思索,定義下一個階段的自己。

站在現實看夢想

這兩年來,製造業的日子並不那麼好過。一些工廠面臨着發展困境,有的財報業績突然爆雷,有的廠區因爲加班太少甚至出現抗議,有的直接關閉了位於深圳的廠區,有的代工廠仍在港股艱難尋求着上市融資。

不過身處在這片幾乎可以被稱爲“與世隔絕”的廠區,年輕男孩們似乎並沒有感受到太多來自外面世界的變化。

95後劉力默默埋着頭奔向自己的下一個起點。“現在已經存了13萬多,我打算等存到20萬就回老家,過了今年就開始準備考營業執照的事情。”他暢想着,“我喜歡做麪包和甜點,希望未來能自己當老闆,給別人打工是永遠掙不到錢的。”

在教育自己的路上,爸媽付出了太多,感受到本不富裕家庭的財務壓力,劉力迫切地想要獨立,這也是他選擇去“網紅學校”學習烹飪的原因。雖然聽聞過創業風險很大,但“沒闖過就不能下結論,我要闖一下”。

這恐怕也是他最不假思索對21Tech說出的話。在想清楚的事情上,劉力果斷勇敢,願意直衝目標而去。對他來說,廠區的經歷積累了財富,更讓他得以接觸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鍛鍊語言表達能力。“這些對我以後開店都會有幫助。”

他的目標可能還屬少數,但跟他有相似希冀的人可能是多數。更多同齡人期望藉助這個平臺,做一名更優秀的“工科生”。

張奇雖然剛來,但也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路徑。“工程師應該是大家都會考慮的路,走小班、組長這樣的管理路線也可以,但這就限定在工廠裏了。如果是工程師,之後去哪裏都會好說。”

李映就是實踐者。他早已在互聯網報班,研究編程。“但這還是要慢慢實踐,我有在學習,但學和做還有很大不同。”他冷靜地分析,這除了需要學習基礎的C語言、Java、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一種專門爲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的數字運算操作電子系統)等相關技能之外,更需要有地方實地操作。

雖然已經學了一段時間,但李映預估還得花個幾萬塊進去,才能看得到收穫。“這東西肯定有用,社會進步這麼快,不學未來很容易就被淘汰掉了。”對此,他很堅定。

隨着年歲漸長,一批又一批的90後、95後開始進入流水線。在這裏,他們不那麼看重升職,反倒願意關顧在這條几十年沉澱下來的鏈路上找到自我真正的價值,並向外延伸出新的可能性。而回望這些年來以互聯網爲代表的技術驅動之下,各種新生事物將越來越多活躍的90後以流媒體的形式推到臺前。似乎新的一切都有了可能。

(文中李映、劉力、張奇均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