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孩子撒潑耍賴、大哭大鬧,怎麼快速一招制服,不留心理傷害?

孩子1歲以後貌似越來越不好管,動輒發脾氣,大哭大鬧:

想要喫冰激凌不同意時,大哭!

看上一個玩具不給買時,大哭!

遊樂場不想回家時,大哭!

關動畫片時,大哭!

似乎每天都要上演一場要“哭塌長城”“感天動地”的大戲,分分鐘就炸了,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可能還會伴隨滿地打滾,大聲喊叫等戲碼,常常弄得我們這些做父母的手足無措,甚至有一些狼狽。

朋友上週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天黑到了回家的時間,她叫了好幾次,孩子都不肯回,她最後不得不抓過來強硬穿衣服,但是孩子拼命抵抗,最後躺在地上大哭大鬧不起來,這一番鬧騰,引來了周圍刷刷的目光,朋友頓覺臉上火辣,恨不得立即逃離現場。

當媽媽,似乎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面對那隻亂髮脾氣的小怪獸,感覺打罵不管用,說服教育也不管用,真不知道怎麼辦纔好?

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和媽媽聊聊:

1.孩子撒潑耍賴,大發脾氣時,他究竟在想什麼?

2.面對“炸”了的小怪獸,什麼辦法最好用?還不留心理傷害?

3.哪些方法是父母絕對不能用的?

↓↓↓

當孩子撒潑耍賴時

他究竟在想什麼?

我們常常被那個蠻不講理,撒潑耍賴的小傢伙氣到眩暈,但如果你明白了孩子動不動就“炸鍋”的背後原因,也許,你的氣就消了一半。

其實孩子之所以那麼容易發脾氣是因爲:

01

孩子愛發脾氣,因爲他的大腦還沒“長好”

香港兒童情緒行爲治療師葉偉麟從腦部結構上解釋了孩子說炸就炸的原因——原來這一切都因爲孩子的大腦都還沒“長好”!

如果把人的大腦看成一個樓房,上層的大腦住着理性,控制着一些高級分析思維功能,比如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如何控制情緒,這都是上層大腦的功能。

而下層大腦特別原始,住着一個小不點,叫杏仁核,作用是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

上下層的大腦的關係就是,下層的杏仁核負責情緒衝動,上層的理性則負責管理這種衝動,讓它該發動的時候發,不該發的時候就制止住這股衝動。

比較難搞的是,下層大腦的杏仁核在孩子出生時就非常發達,所以基本上孩子一出生就會表達各種情緒,而負責理性的上層大腦,要等到人二十幾歲的時候才能夠完全成熟。

問題來了,對於孩子來說,下層的杏仁核一衝動起來,上層的理性大腦拉不住,不知道怎麼管理這杏仁核表達出來的情緒,所以孩子就很容易鬧情緒,發脾氣。

02

3歲以下孩子的眼裏,宇宙是以他爲中心的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註明的“三山”實驗。

實驗材料是一個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顏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實驗首先要求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然後要求兒童面對模型而坐,並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邊,要求兒童從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結果發現幼童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山”的形狀。皮亞傑以此來證明兒童的“自我中心”的特點。

皮亞傑認爲:在心理發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還沒有明確分化開來。嬰幼兒把每一件事情都與自己的身體關聯起來,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樣

也就是說,嬰幼兒只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斷和理解事物、情境、同人的關係等,而完全不能採取別人的觀點,不去注意別人的意圖,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同樣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規律和特點去看問題。

簡單來說,在3歲以前,所有孩子都認爲“我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是圍着我轉的,一旦不順他的意思,他就易燃易爆炸。

面對“炸”了的小怪獸

什麼辦法最好用?還不留心理傷害?

如果看了前面,你就能得出一個結論:和3歲前的孩子講道理,講同理心,基本是沒用的,因爲他聽不懂的。

所以,面對3歲以下的下小孩和3歲以上的大一點的“小孩”,採取的辦法還是不太一樣——

01

3歲以下最好用的2個辦法

1.轉移注意力:小寶寶來說,“轉移注意力”就像是按鈕,哪裏不服管哪裏,屢試不爽。

科學原理是:小孩的有意注意時間很短,當被其他事物吸引,就會很快忘記現在發脾氣、不爽、哭鬧等不良行爲,破涕爲笑了。

比如:孩子正在因爲不能看動畫片而哭鬧的時候,你可以試試:“我們現在去公園裏吹泡泡吧,吹好大好大的泡泡好不好?”

大部分寶寶都很容易“上當”,不過這件事的祕訣是:你轉移注意力的事情要對孩子有充分的吸引力。

2.迅速說出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哭一會

比如孩子有個東西找不到了,他可能會一直在大吼大叫,依依不饒。這時候家長不妨先找個安靜的地方,跟他說“我知道XX找不到了,你很傷心。媽媽知道那個東西你太喜歡了,如果真的丟了會很失望,一定是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了!”

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持續一會兒,也許他會大哭起來,但那也是一種情緒的宣泄,不妨讓他完整地釋放,直到安靜下來,然後再慢慢說東西找不到了之後下一步應該做什麼行動。

這個過程讓孩子知道你是理解他的,情緒被理解以後,再哭一會,釋放完了,孩子就心氣順了,接下來就好辦了。

02

3歲以上的孩子,用6個步驟處理高效又管用

1.不要罵,很多家長一着急就開罵:你要再哭我抽死你!這種方式太過粗魯,一直相信一句話,父母的發怒都是因爲無能爲力,人一般都是在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最容易發怒。

你一罵,你就輸了。輸了自己也輸了孩子。

2.不能打,有些家長一着急就上腳踢了,這是很不好的行爲示範。這隻能讓孩子對你更加懼怕,卻學不會怎麼正確處理事情,而且他以後可能他也會踢別人,形成“暴力”的惡性循環。

3.不要着急說教:在孩子情緒特別激動的時候,是沒有能力來接受別人的道理的。

4.陪着他哭:孩子的情緒需要釋放,你要給他釋放的時間,但是他哭的時候,你不要走開,如果你走開了,會讓他感覺你在懲罰他,就在身邊陪着他。

5.如果覺得哭聲越來越小了,你可以嘗試抱抱他,他可能會把你推開,推開的話,你再等一會,最後情緒差不多了,你抱着他說:“媽媽知道了”。

6.溝通,其實也不一定在孩子哭完以後立即覆盤,可以找個時機告訴孩子你不允許他那樣做的原因,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媽媽要“溫和而堅定”,不要輕易妥協,比如危險的東西絕對不能碰。

如果是可以商量的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下次更好的解決辦法:比如,關於買玩具這件事情,可以商定,下次去超市,可以選1-2樣孩子自己喜歡的玩具。

處理孩子的憤怒,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立竿見影的辦法當然是打罵,但是這兩種方法帶給孩子的心理影響也最深,做父母,就是一個不停成長的過程,上面這些方法,也許不能每次都能做到,但是如果能大多數時候做到,那麼你就離好父母越來越近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