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膽子特別小”

“我家孩子特別調皮”

“一直很霸道”

“這個孩子心眼多”

“從小不愛學習”

“我們家孩子很聽話,特別乖”

“這孩子文文弱弱的,就像個小女孩”

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特別熟悉?也許是你媽媽曾經對你說過,也許是你曾經對你的孩子說過,也許你覺得只是隨便說說,但是,你可能小看了這些話的威力。

孩子對自己的父母無條件認同,你說他是什麼樣的人,他就會認爲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併成爲你“期望”的那種人。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標籤效應”,每個父母都應該瞭解一下:

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外界用某個/某些詞彙描述和分類(也就是貼上標籤)時,他的自我認同和行爲會受到影響。

真的不要小看“標籤”的威力,它可能真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1.你給孩子貼上什麼樣的“標籤”

他就註定會成爲那樣的人

今年下半年一部國產動畫片《哪吒》紅遍大江南北。

哪吒由魔珠轉世投胎到李靖家,這就註定了他不是一個平凡的孩子,天生極具破壞性,周圍人因爲對魔珠預言的恐懼和成見,懼怕、排斥、討厭哪吒,“妖怪”“魔童”這個名字,就變成了人們給他的“標籤”。

哪吒帶着這樣的標籤,在人間行走了兩年多。沒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他所到之處必叫人聞風喪膽、作鳥獸散。

當他走在街上,被一個小妹妹邀請一起踢毽子的時候,他的眼神因爲被接納而燃起了星星,但下一秒就被驚慌地抱走小妹妹的村民熄滅。在村民們眼中,他始終是怪物,即使他只是一個三歲不到的孩子。

被孩子們質疑、唾棄、咒罵的時候,哪吒先前張開的雙手,慢慢合攏,變成了拳頭。正是那張看不見的標籤,猶如一道“魔咒”,讓孩童變魔童。

還記得哪吒自己無奈又自嘲的那段口頭語嗎: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喫人不放鹽……

當哪吒發現大家給他貼上“妖怪”的標籤再也撕不掉的時候,他已暗暗在內心認定:“他們把我當妖怪,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瞧瞧。”於是他開始變本加厲,用御火術燒掉了村民的房子。終於他成爲了村民口中真正的“魔童” “妖怪”……

假如按這個路子成長下去,哪吒真的可能長成一個混世魔王,但幸運的是,最終他並沒有變成村民心中的“魔童”“妖怪”,而是成爲了一個濟世英雄。打破魔咒、改變孩子命運的正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爸爸和媽媽!

即便所有人都把哪吒看做妖怪,做爲孩子的爸爸媽媽,在他們心中,孩子依舊是那個純真的孩子,哪吒也和普通孩子一樣,對世界充滿熱情和善良,渴望被關注和陪伴,可能被世人認可、被家人愛護。

哪吒的父母從未給他貼過標籤,而是用自己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把孩子從魔道拉回到了正道,教會孩子遵從了自己的內心,而不是一味的被別人的看法和評判所左右,成爲自己心中的自己,最終成就了孩子的英雄氣概。

試想,如果哪吒的父母也像別人一樣給哪吒一個“混世魔王”的標籤,那麼哪吒的這一生可能註定就會是一個悲劇結局。

2.摘掉一個“標籤”

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1968年,美國一個小學老師埃利奧,策劃了一場經典的“標籤實驗”:她把班裏的孩子按照眼睛顏色分成2組,一組爲藍眼睛組,一組爲棕眼睛組。

在實驗開始的第一天,埃利奧特給兩組孩子貼“標籤”,她很認真嚴肅地告訴孩子們,棕眼睛的是優秀的孩子,藍眼睛的是愚蠢的孩子。

隨後,她規定兩組孩子不能一起玩,還強制藍眼睛的孩子只能坐在教室後面,並且這些藍眼睛的孩子必須佩戴一條醜陋造型的衣領。相比之下,棕眼睛的孩子有更好的待遇,比如課間能享有更多的休息時間。

貼完標籤後,孩子們接下來的變化讓所有老師震驚:

藍眼睛的那羣孩子,神情由一開始的憤怒、悲傷轉爲萎靡,大多數孩子的意識自我產生變化,覺得自己愚蠢和特別平庸。

有個藍眼睛小男孩私底下跟老師(也是藍眼睛)說:“似乎所有不好的事情都發生了,我放學後,不僅被超市售貨員罵,還丟了5美元,回到家還被媽媽罰站……所有這些跡象表明,我真的是愚蠢的孩子!”

第二天,埃利奧特調換了“標籤”,她走進教室,大聲跟孩子們說她搞錯了,藍眼睛孩子聰明,棕眼睛孩子才愚蠢,各項待遇也跟着換了過來。

這一天,棕眼睛的孩子感到無比的沮喪和自卑,藍眼睛的孩子心情愉快,不僅覺得自己聰明,還自我感覺更健康。

在這兩天的實驗中,有個細節尤其需要注意:

兩組孩子在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別做了一道難度相似的閱讀練習題,老師們在旁邊記錄這些孩子完成的時間。

在第一天,藍眼睛的孩子完成閱讀題平均使用了5.5分鐘,第二天,只用了2.5分鐘,棕眼睛的孩子的情況相似。

看,只是短短一天的時間,“標籤”的魔咒就應驗了,孩子們無意識的趨近於標籤中那樣評價來自我評判。真的難以想象,僅一天的功夫,就會改變孩子的自我評價,如果時間久了,這樣的自我評價會不會變得更加根深蒂固。好在這只是個實驗,通過老師的及時調整,最終孩子們的心態也迴歸正軌。

這個實驗還讓我想起一個人。

她一位既平凡又另類還很偉大的媽媽,她就是美國搖滾女歌手Pink。她在MTV音樂錄影帶大獎上的一段3分鐘演說,引得臺下一片讚賞,這是一位母親用自己的智慧,親手摘掉女兒自卑標籤的精彩演說。

Pink:不久前,我開車載女兒到學校。她說“媽媽?”我回應“怎麼了,寶貝兒?”

女兒:我是我所認識的人裏面,長得最醜的女孩。大家說我就像個留長髮的男孩。

Pink:我第一個想法就是“天吶,你才6歲,發生了什麼事兒?是什麼讓你有這種想法?是不是誰對你說了什麼?”但我沒把這些話說出口。

Pink回到家中,爲女兒做了一個PPT,裏面展示了許多中性的搖滾巨星和藝人,比如邁克傑克遜、大衛·鮑伊和弗雷迪·默丘裏,詹尼斯·喬普林、喬治·邁克爾等等。

Pink:即使他們的生活中總是飽受嘲弄,卻依然維持本色,揮舞着旗幟,啓發我們所有人。

聽完媽媽的話,女兒的眼睛裏閃閃發光。

Pink又問女兒:那你覺得我長得怎麼樣?

女兒:很漂亮。

Pink:人們也會笑我,他們會說我看起來像男的,說我肌肉太發達了,意見太多了,或是我長得太壯了。

Pink:你有看到我因此開始留長頭髮嗎?女兒搖搖頭。那我有開始改變我的身材嗎?女兒說,也沒有。那麼我有改變我的處事作風嗎?女兒說,沒有。那你有看到我的全球巡迴演唱會門票賣光光嗎?女兒說,我知道!

Pink:我的寶貝,我們不會改變,我們對抗侵入貝殼的沙粒,然後養出珍珠。我們可以讓其他人改變,讓他們看見,美有各種各樣的形式。

最後Pink對女兒說:我親愛的寶貝,你好漂亮,我愛你。

標籤有時候就像一個魔咒,如影隨形,左右了孩子的一生。

所以,做爲孩子做親近的人,千萬不要給孩子輕易貼標籤。

3.孩子就像一張“白紙”

父母的“標籤”猶如在白紙上作畫

孩子什麼樣,全出自父母之手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爲:“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爲標籤所標定的人。”

之前有朋友給我講過她家一件事:

她有一個9歲的兒子,她經常帶着孩子到奶奶家或姥姥家去探望長輩。她說她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孩子在姥姥家和在奶奶家的表現大相徑庭。

每次回姥姥家,一開門,姥姥的口頭語準是:“哎呀,小魔頭又來了呀”,其實這只是姥姥對調皮外孫的一個暱稱,老人自己也沒當回事。但孩子卻不一樣,在姥姥家,十次有八次會闖禍。

不是把姥姥家的貓掐的嗷嗷叫,就是拔掉了姥爺精心養護的綠植,最輕的也是會把姥姥家霍霍得亂七八糟,書本、玩具擺一地。

可是孩子在奶奶家的表現就完全不一樣。

每次回奶奶家,奶奶見到孫子總會順口說一句:“我的好孫子回來啦”。可別小看這句話,真的是有“魔力”呀,孩子每次在奶奶家都特別乖巧懂事,還會幫爺爺奶奶做家務,他也特別愛回奶奶家。

起初我也不太明白這是爲什麼,只是覺得既神奇又有趣,後來看了很多書,也和一些育兒專家聊過後才明白,原來這就是“標籤”的作用!

負面的標籤,會讓孩子朝向不良的行爲方向發展。比如:

你太調皮了,簡直就是個惹事精;

你太懶惰了,像極了你那個懶惰的老爸;

你怎麼那麼笨呀,將來撿垃圾都沒人要你……

而正向、積極的表現,則會驅使孩子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爲,朝向好的方向發展。比如:

你能見到長輩打招呼,真是個有禮貌的孩子;

你都能幫媽媽掃地啦,真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

你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做出了這道題,真是個有毅力的孩子……

孩子本是一張“白紙”,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和“標籤”就像是在白紙上作畫。“百因必有果”孩子未來的樣子,全看今天的父母如何“作畫”了!

4.當有人給你的孩子“貼標籤”

奮力反擊就對了

去年的一檔親子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何潔帶着自己的兒子來參加節目,節目裏設置了一個環節叫“不要給陌生人開門”,來測試孩子們是否有安全意識。

結果,何潔的兒子七寶給陌生人開門了,何潔從監控室返回房間,詢問七寶有沒有開過門,七寶搖頭否認。面對兒子的謊言,何潔並沒有當場揭穿,而是溫柔的和兒子說:“你和媽媽說實話,媽媽不會罵你的。”最後七寶才說實情並認錯說:我下次不會了。

只是節目中的一個小環節;只是孩子因爲恐懼、緊張而沒有在第一時間說出實話;只是何潔沒有當場戳穿孩子的謊言,反而是第一時間先安撫孩子的情緒……這件事卻被一些人拿來大做文章,爭着搶着給別人家的孩子貼標籤,說何潔的兒子“習慣性撒謊”,還說何潔包庇孩子。

所以,事後何潔很生氣,在微博上髮長文diss了某些人的斷章取義。

有的時候,我們可能也會受到來自身邊人給娃貼的標籤,甚至有時可能是老師對孩子的評價。

我想說,不管是親朋好友還是老師鄰居,不管是無心的還是有意的,誰都沒權利給別人家的孩子亂貼標籤。做爲媽媽,當遇到類似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孩子,明言相告“請不要這樣說我的孩子”,並且在回家後也要及時告訴孩子“這個人這樣說你是不對的(你是個什麼樣的孩子,你可以怎麼看待這件事,你可以怎麼做)……”

我一個同事的孩子,就因爲說話口齒不太清楚被老師說“你是大舌頭嗎,回家趕緊讓你媽帶你看病去”,同學們也因爲老師這樣的評價而笑話孩子,給他起綽號。那段時間孩子很抗拒去幼兒園,有時放學接孩子的時候還能看到孩子臉上的淚痕。

後來,直到媽媽發現問題,找到孩子的老師,及時跟學校反映了情況,老師在班裏公開和孩子道歉,小朋友們也不跟着起鬨了,孩子的情緒狀態才慢慢好起來。

真的應該爲這位媽媽和何潔的勇敢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