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胆子特别小”

“我家孩子特别调皮”

“一直很霸道”

“这个孩子心眼多”

“从小不爱学习”

“我们家孩子很听话,特别乖”

“这孩子文文弱弱的,就像个小女孩”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熟悉?也许是你妈妈曾经对你说过,也许是你曾经对你的孩子说过,也许你觉得只是随便说说,但是,你可能小看了这些话的威力。

孩子对自己的父母无条件认同,你说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成为你“期望”的那种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标签效应”,每个父母都应该了解一下:

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外界用某个/某些词汇描述和分类(也就是贴上标签)时,他的自我认同和行为会受到影响。

真的不要小看“标签”的威力,它可能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1.你给孩子贴上什么样的“标签”

他就注定会成为那样的人

今年下半年一部国产动画片《哪吒》红遍大江南北。

哪吒由魔珠转世投胎到李靖家,这就注定了他不是一个平凡的孩子,天生极具破坏性,周围人因为对魔珠预言的恐惧和成见,惧怕、排斥、讨厌哪吒,“妖怪”“魔童”这个名字,就变成了人们给他的“标签”。

哪吒带着这样的标签,在人间行走了两年多。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他所到之处必叫人闻风丧胆、作鸟兽散。

当他走在街上,被一个小妹妹邀请一起踢毽子的时候,他的眼神因为被接纳而燃起了星星,但下一秒就被惊慌地抱走小妹妹的村民熄灭。在村民们眼中,他始终是怪物,即使他只是一个三岁不到的孩子。

被孩子们质疑、唾弃、咒骂的时候,哪吒先前张开的双手,慢慢合拢,变成了拳头。正是那张看不见的标签,犹如一道“魔咒”,让孩童变魔童。

还记得哪吒自己无奈又自嘲的那段口头语吗: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

当哪吒发现大家给他贴上“妖怪”的标签再也撕不掉的时候,他已暗暗在内心认定:“他们把我当妖怪,我就当妖怪给他们瞧瞧。”于是他开始变本加厉,用御火术烧掉了村民的房子。终于他成为了村民口中真正的“魔童” “妖怪”……

假如按这个路子成长下去,哪吒真的可能长成一个混世魔王,但幸运的是,最终他并没有变成村民心中的“魔童”“妖怪”,而是成为了一个济世英雄。打破魔咒、改变孩子命运的正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爸爸和妈妈!

即便所有人都把哪吒看做妖怪,做为孩子的爸爸妈妈,在他们心中,孩子依旧是那个纯真的孩子,哪吒也和普通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热情和善良,渴望被关注和陪伴,可能被世人认可、被家人爱护。

哪吒的父母从未给他贴过标签,而是用自己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把孩子从魔道拉回到了正道,教会孩子遵从了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一味的被别人的看法和评判所左右,成为自己心中的自己,最终成就了孩子的英雄气概。

试想,如果哪吒的父母也像别人一样给哪吒一个“混世魔王”的标签,那么哪吒的这一生可能注定就会是一个悲剧结局。

2.摘掉一个“标签”

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1968年,美国一个小学老师埃利奥,策划了一场经典的“标签实验”:她把班里的孩子按照眼睛颜色分成2组,一组为蓝眼睛组,一组为棕眼睛组。

在实验开始的第一天,埃利奥特给两组孩子贴“标签”,她很认真严肃地告诉孩子们,棕眼睛的是优秀的孩子,蓝眼睛的是愚蠢的孩子。

随后,她规定两组孩子不能一起玩,还强制蓝眼睛的孩子只能坐在教室后面,并且这些蓝眼睛的孩子必须佩戴一条丑陋造型的衣领。相比之下,棕眼睛的孩子有更好的待遇,比如课间能享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贴完标签后,孩子们接下来的变化让所有老师震惊:

蓝眼睛的那群孩子,神情由一开始的愤怒、悲伤转为萎靡,大多数孩子的意识自我产生变化,觉得自己愚蠢和特别平庸。

有个蓝眼睛小男孩私底下跟老师(也是蓝眼睛)说:“似乎所有不好的事情都发生了,我放学后,不仅被超市售货员骂,还丢了5美元,回到家还被妈妈罚站……所有这些迹象表明,我真的是愚蠢的孩子!”

第二天,埃利奥特调换了“标签”,她走进教室,大声跟孩子们说她搞错了,蓝眼睛孩子聪明,棕眼睛孩子才愚蠢,各项待遇也跟着换了过来。

这一天,棕眼睛的孩子感到无比的沮丧和自卑,蓝眼睛的孩子心情愉快,不仅觉得自己聪明,还自我感觉更健康。

在这两天的实验中,有个细节尤其需要注意:

两组孩子在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做了一道难度相似的阅读练习题,老师们在旁边记录这些孩子完成的时间。

在第一天,蓝眼睛的孩子完成阅读题平均使用了5.5分钟,第二天,只用了2.5分钟,棕眼睛的孩子的情况相似。

看,只是短短一天的时间,“标签”的魔咒就应验了,孩子们无意识的趋近于标签中那样评价来自我评判。真的难以想象,仅一天的功夫,就会改变孩子的自我评价,如果时间久了,这样的自我评价会不会变得更加根深蒂固。好在这只是个实验,通过老师的及时调整,最终孩子们的心态也回归正轨。

这个实验还让我想起一个人。

她一位既平凡又另类还很伟大的妈妈,她就是美国摇滚女歌手Pink。她在MTV音乐录影带大奖上的一段3分钟演说,引得台下一片赞赏,这是一位母亲用自己的智慧,亲手摘掉女儿自卑标签的精彩演说。

Pink:不久前,我开车载女儿到学校。她说“妈妈?”我回应“怎么了,宝贝儿?”

女儿:我是我所认识的人里面,长得最丑的女孩。大家说我就像个留长发的男孩。

Pink: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天呐,你才6岁,发生了什么事儿?是什么让你有这种想法?是不是谁对你说了什么?”但我没把这些话说出口。

Pink回到家中,为女儿做了一个PPT,里面展示了许多中性的摇滚巨星和艺人,比如迈克杰克逊、大卫·鲍伊和弗雷迪·默丘里,詹尼斯·乔普林、乔治·迈克尔等等。

Pink:即使他们的生活中总是饱受嘲弄,却依然维持本色,挥舞着旗帜,启发我们所有人。

听完妈妈的话,女儿的眼睛里闪闪发光。

Pink又问女儿:那你觉得我长得怎么样?

女儿:很漂亮。

Pink:人们也会笑我,他们会说我看起来像男的,说我肌肉太发达了,意见太多了,或是我长得太壮了。

Pink:你有看到我因此开始留长头发吗?女儿摇摇头。那我有开始改变我的身材吗?女儿说,也没有。那么我有改变我的处事作风吗?女儿说,没有。那你有看到我的全球巡回演唱会门票卖光光吗?女儿说,我知道!

Pink:我的宝贝,我们不会改变,我们对抗侵入贝壳的沙粒,然后养出珍珠。我们可以让其他人改变,让他们看见,美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最后Pink对女儿说:我亲爱的宝贝,你好漂亮,我爱你。

标签有时候就像一个魔咒,如影随形,左右了孩子的一生。

所以,做为孩子做亲近的人,千万不要给孩子轻易贴标签。

3.孩子就像一张“白纸”

父母的“标签”犹如在白纸上作画

孩子什么样,全出自父母之手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之前有朋友给我讲过她家一件事:

她有一个9岁的儿子,她经常带着孩子到奶奶家或姥姥家去探望长辈。她说她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孩子在姥姥家和在奶奶家的表现大相径庭。

每次回姥姥家,一开门,姥姥的口头语准是:“哎呀,小魔头又来了呀”,其实这只是姥姥对调皮外孙的一个昵称,老人自己也没当回事。但孩子却不一样,在姥姥家,十次有八次会闯祸。

不是把姥姥家的猫掐的嗷嗷叫,就是拔掉了姥爷精心养护的绿植,最轻的也是会把姥姥家霍霍得乱七八糟,书本、玩具摆一地。

可是孩子在奶奶家的表现就完全不一样。

每次回奶奶家,奶奶见到孙子总会顺口说一句:“我的好孙子回来啦”。可别小看这句话,真的是有“魔力”呀,孩子每次在奶奶家都特别乖巧懂事,还会帮爷爷奶奶做家务,他也特别爱回奶奶家。

起初我也不太明白这是为什么,只是觉得既神奇又有趣,后来看了很多书,也和一些育儿专家聊过后才明白,原来这就是“标签”的作用!

负面的标签,会让孩子朝向不良的行为方向发展。比如:

你太调皮了,简直就是个惹事精;

你太懒惰了,像极了你那个懒惰的老爸;

你怎么那么笨呀,将来捡垃圾都没人要你……

而正向、积极的表现,则会驱使孩子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朝向好的方向发展。比如:

你能见到长辈打招呼,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你都能帮妈妈扫地啦,真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你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做出了这道题,真是个有毅力的孩子……

孩子本是一张“白纸”,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和“标签”就像是在白纸上作画。“百因必有果”孩子未来的样子,全看今天的父母如何“作画”了!

4.当有人给你的孩子“贴标签”

奋力反击就对了

去年的一档亲子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何洁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参加节目,节目里设置了一个环节叫“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来测试孩子们是否有安全意识。

结果,何洁的儿子七宝给陌生人开门了,何洁从监控室返回房间,询问七宝有没有开过门,七宝摇头否认。面对儿子的谎言,何洁并没有当场揭穿,而是温柔的和儿子说:“你和妈妈说实话,妈妈不会骂你的。”最后七宝才说实情并认错说:我下次不会了。

只是节目中的一个小环节;只是孩子因为恐惧、紧张而没有在第一时间说出实话;只是何洁没有当场戳穿孩子的谎言,反而是第一时间先安抚孩子的情绪……这件事却被一些人拿来大做文章,争着抢着给别人家的孩子贴标签,说何洁的儿子“习惯性撒谎”,还说何洁包庇孩子。

所以,事后何洁很生气,在微博上发长文diss了某些人的断章取义。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也会受到来自身边人给娃贴的标签,甚至有时可能是老师对孩子的评价。

我想说,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老师邻居,不管是无心的还是有意的,谁都没权利给别人家的孩子乱贴标签。做为妈妈,当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孩子,明言相告“请不要这样说我的孩子”,并且在回家后也要及时告诉孩子“这个人这样说你是不对的(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可以怎么看待这件事,你可以怎么做)……”

我一个同事的孩子,就因为说话口齿不太清楚被老师说“你是大舌头吗,回家赶紧让你妈带你看病去”,同学们也因为老师这样的评价而笑话孩子,给他起绰号。那段时间孩子很抗拒去幼儿园,有时放学接孩子的时候还能看到孩子脸上的泪痕。

后来,直到妈妈发现问题,找到孩子的老师,及时跟学校反映了情况,老师在班里公开和孩子道歉,小朋友们也不跟着起哄了,孩子的情绪状态才慢慢好起来。

真的应该为这位妈妈和何洁的勇敢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