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來,社會將進行一次重組,地球上每個人都將進行基因組測序,在相同的約會 app 裏,只和基因匹配的人才會繁衍後代,世界上將只有健康的人類。研究人員發現,將人們與具有不同 HLA 基因的人相匹配的科學更多是理論上的,我們不僅對所有基因並非完全瞭解,現實中的偶然性比所想的也要大得多,人們喜歡的伴侶不一定都會因隱形基因遺傳差異而決定。

在一個熙熙攘攘的酒吧,一男一女在人羣中彼此望見。

電光火石之後,他們相視一笑,彼此心照不宣:就是他(她)了。

聽起來幸運而浪漫。但實際上,他們兩人都首先在 app 上通過‘基因匹配’,各自生成了匹配度 80% 以上的‘潛在對象池’,然後系統建立了虛擬場景,爲每對匹配者製造出 1000 種不同戀愛情境進行考驗,私奔次數高達 998 次的兩人,最後才被視爲了‘終極伴侶’。

這是科幻劇《黑鏡》的一集。現在,現實中真的有人開始走出第一步了。

他們從‘DNA 配對’開始。

怎麼用 DNA 配對?

哈佛遺傳學家 George Church 是人類基因組計劃和基因編輯的先驅之一,他近日宣佈正在創建一個約會 app,讓人們用基因來相互匹配。

具體來說,就是首先對用戶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然後通過兩者的遺傳兼容性,來匹配出潛在的戀人。

這種匹配方式主要是增加了一道篩選過程,以防人們遇到‘錯誤’的對象,生出帶有遺傳疾病的孩子。

如果你還記得高中生物課上的重點知識,應該知道兩個健康個體如果具有相同的致病隱性基因,他們結合在一起,後代遺傳疾病的可能性高達 25%。

而我們每個人平均身上都會攜帶約 20 個隱性基因,但因爲不會表現出來,所以大多數時候人們甚至都不知道這件事。像鐮狀細胞性貧血,就是由隱性基因引起的。

所以,通過這個 app,從最開始,你就能夠避免和基因組不兼容的人配對,避免等你和他‘她’轟轟烈烈策馬奔騰幾年青春後,領證檢查或生育之後才發現問題,那時候就遲了。

以後,當我們在 app 上選擇匹配對象時,就可以將‘不兼容的 DNA’加入篩選選項,把不好的後果遏制在苗頭。當前的孕前測試可以尋找數十種風險基因,但是 George Church 的 app 可以把這個列表擴展到數百種。

好處是顯而易見的。George Church 說道,‘這些遺傳疾病約有 7000 種,患病者佔據了人口的 5%,全球每年約產生一萬億美元的醫療費用’。

George Church 對自己開發的去除遺傳疾病的 app 充滿信心:如果能對人們的基因組進行測序,並指導他們進行正確的配對,最終就能夠消除所有遺傳疾病。

這目標聽起來,就像是幻想出的一場烏托邦電影 ——

未來,社會將進行一次重組,地球上每個人都將進行基因組測序,在相同的約會 app 裏,只和基因匹配的人才會繁衍後代,世界上將只有健康的人類。

但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我們第一次用 DNA 來匹配戀人了。

除了通過 DNA 配對確保不會生出具有遺傳疾病的後代,Pheramor、DNA Romance、Instant Chemistry 這些公司,都在嘗試分析用戶的 DNA 進行吸引力的匹配。

在 Pheramor 上,你可以通過 app 訂購 DNA 試劑盒,然後快速擦拭唾液,將試紙放入盒子並寄到 Pheramor 公司。它們將分離你的細胞並取出 DNA,然後對你的 HLA 基因進行測序——當你的 HLA 基因與對方差異性越大,就越會吸引別人。

結果出來後,app 就會每天給你發送三個潛在匹配項。這能讓線上看對眼的人,線下同樣感興趣的可能性更高。在美國推出後,數據表明 Pheramor 用戶第二次約會的次數明顯比其他 app 上多。

日本約會行業知名的公司 Nozze 創建的 DNA Matching,同樣讓人們通過擦拭唾液,在線下舉行‘DNA 約會派對’。Nozze 的公共關係經理 Satoru Fujimura 說道:

我們相信,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吸引力中有 50%是 DNA 造成的,另外 50%是環境。

一時間,各國都開始躍躍欲試。加拿大的初創公司 DNA Romance 也利用此原理,讓人們通過 DNA 解讀‘愛的氣味’,來提前預測人與人之間的好感,參加測試的人,不確定會不會想念對方的笑或外套或白色襪子,但一定會想念對方身上的味道。

雖然現在,基因配對仍屬於小衆的那一派,但人們已經開始接受並嘗試進行 DNA 匹配。根據《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的一項統計,已有超過 2600 萬人接受了 DNA 測試。

基因配愛情,到底行不行?

世界各地的在線約會量都在增長。

數據顯示,2019 年全球約會應用程序的用戶接近 2.2 億,到 2023 年,這一數字可能增長到 2.75 億。

應用商店裏一千多個交友軟件,個個都爲我們的單身問題操盡了心。但現在普及的交友軟件上,存在着太多不人性化的地方。各類人羣魚龍混雜,溝通試探耗時耗力,約葷約素難以辨別,劈腿出軌輕而易舉,人們很多情感需求無法滿足,現代關係似乎以往任何時代都要脆弱。

DNA 配對開啓了一種新的可能,讓人們得以寄託對‘真命天子’的嚮往。

這些關於‘基因吸引力’的想法,最初是來自於 1976 年,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了老鼠會根據氣味檢測基因來防止近交,以及促進生育具有優勢基因和隱性基因多樣性的後代。

1995 年,瑞士著名的‘汗溼 T 恤實驗’首次將該概念應用在人類身上,研究表明女性通過聞男性穿過的襯衫,描述對每種氣味的強度和愉悅度,發現女性有好感的襯衫來自於和他們遺傳差異更大的男性。

不過直到現在,距離每個人都有被測序的基因組的世界,還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

拿 George Church 開發的去除遺傳疾病的 app 來說,在它開始指導人們進行健康配對之前,還需要數年的時間來收集基因組數據。

不僅收集真實數據的難度大,而且這會讓它和其它使用 DNA 配對的 app 面臨同一個問題:侵犯隱私數據。

另外,George Church 目前最大的爭議是:人們可能從此很難避免人們對優秀基因的崇拜,以及如何對待具有顯性疾病基因的人呢?像亨廷頓氏症患者,他們的孩子必定會有 50% 的概率會患病,無論伴侶基因是什麼。

爲了防止配對過程中產生對基因的‘歧視’,George Church 在接受 CBS 採訪時還表示,在 app 上不會顯示你與誰不兼容,而是隻找到和自己兼容的人。

不過現實可能還是很難避免。另外,基因選擇標準目前還沒有明確限定,現在也不清楚到底能篩查哪些狀況或疾病。

而對於其它 app 來說,DNA 是否真的能準確決定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力也遭到了懷疑。

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 Tristram D。 Wyatt 2015 年在《皇家學會學報》上發表了一篇尋找人類信息素論文,並引用了一個國際 HapMap 項目,該項目繪製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的基因序列變異形式的圖譜,並記錄了他們的婚姻數據。

研究人員發現,將人們與具有不同 HLA 基因的人相匹配的科學更多是理論上的,我們不僅對所有基因並非完全瞭解,現實中的偶然性比所想的也要大得多,人們喜歡的伴侶不一定都會因隱形基因遺傳差異而決定。

所以,現在一些 DNA 配對機構除了基於 HLA 進行基因配對,也會考慮到其它遺傳因素,諸如外表、興趣、生育能力等的相容性,日本婚介公司 Gene Future 首席執行官 Kiyotaka Sugihara 表示:

人們的整體兼容性還要取決於社會兼容性等各個因素,但我認爲,DNA 配對會有助於人們決定要嫁給誰。

未來我們怎麼找到他(她)?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想象的完美人選。

一個陽光的笑容,一雙善良的眼睛,一些話語中不經意的幽默感。喜歡迪士尼、喜歡深夜看恐怖片、喜歡環保並正在成爲素食主義者。。。。。。

但如所有電影耗盡千方百計才讓男女主角在一起那樣,現實往往更難。畢竟電影就是基於現實,而大部分美好結局只是在影院給人們製造的一場夢。

約會 app Coffee Meets Bagel 的聯合創始人 Dawoon Kang 表示:

人們在線上交友從期待到失望、煩惱到筋疲力盡,很多時候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可能會說他們想要某些東西,但當它們真正進入生活後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各個公司不斷對交友 app 進行創新和改造,希望能夠精準預測男男女女之間的‘化學反應’,或者用技術協助讓每一段感情能夠走得更遠、更牢固一些。

根據 2018 年一個關於未來約會的報告,eHarmony 預計到 2025 年會有一系列通過實驗室爲人們創造的戀愛。

基因是其中的一種嘗試。Dawoon Kang 認爲,AI 可能也在未來會對此很大幫助。他認爲更好的機器學習不僅只是掌握你事先想要的對象特徵,還能通過跟蹤你的行爲找準你的內心。

更智能的 AI,將可以分析你瀏覽界面時的面部表情,判斷你在 app 中所花的時間,查看個人資料及聊天內容持續多長時間、回覆某些消息需要多長時間等等,甚至當你讓這個 AI 在你手機裏任意放行,它可以根據你訪問的網站、閱讀的內容、使用的軟件、支付的賬單。。。。。。來判斷最適合你的伴侶。

丹佛還推出過一個名爲 AIMM 的語言約會 app,其中有一個類似 Siri 的角色擔當起了‘媒婆’,能夠在給你匹配對象前瞭解你一週的生活,從而記住你的性格,掌握你的價值觀,當你和約定的對象見面時,就能有更多共同話題,並更願意與之陪伴。

這能讓人們免去更多的時間來互相深入瞭解。

而對於人們想要遇到更多心中所好的需求,或許等到 Google 或者蘋果的 AR/VR 眼鏡能夠更普及一些後,我們可以想象情感需求、個人條件、基因兼容性得分或許都能懸浮在人們頭頂,那時候你將不會再錯過你在路上一見鍾情的陌生人。

不過一切技術目前都仍只是工具。

工具就意味着產生的是輔助作用,無論是基因配對還是其他技術配對,它們的好處就在於爲原本的感情需求增加了更多可能性。通過遺傳密碼來儘量減少生理弊端是一件好事,但在心理層面上,現在還沒有任何一種技術能破解愛情。

現實生活遠比數字世界複雜且變量更多、更加不可控,技術再高級,也不是完美的。

就像沒有一個 app 能夠保證,一定能爲你找到終身伴侶。

而且對於 app 本身來說,這也並不是一件絕對的好事。

如果人人真的能快速匹配到完美伴侶,也就意味着潛在約會者將會越來也少,剝奪了 app 不斷盈利的機會。就像從談戀愛到過日子,也不會只有單純的喜歡。

在開頭講到的那集《黑鏡》中,男女主角經歷 1000 次相遇熱戀癡迷放縱爭吵絕望暴恐懼分離想念後,最終就算再次相遇了,也不知道會不會開始得過且過,或者又經歷一場海市蜃樓。

現實中,人們依然會不斷尋歡和求愛,無休止地渴望着激情和陪伴,或者找到了世俗的真愛,不過大多數沒有。但感情也不存在絕對標準,每一段都因人而已。

技術不能解決的,得靠人自己實踐,技術能夠解決的,最後還是得靠人實踐。

不過我們還是期待着在實踐之時,能發生更多春意盎然的新鮮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