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雲一號研製成功後,我國開始進行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的研製任務,孟執中繼續擔任風雲三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2000年起任總設計師。摘要:一生“風雲”,兩代衛星,我國氣象衛星專家孟執中院士於12月14日因病在上海去世。

摘要:一生“風雲”,兩代衛星,我國氣象衛星專家孟執中院士於12月14日因病在上海去世。

悲痛!中國航天事業又一顆巨星隕落。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我國氣象衛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12月14日因病於上海去世,享年84歲。

作爲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孟執中主持了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的研製,使我國成爲繼美、俄後世界上第三個研製成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此後又主持研製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探測水平接近並部分超過歐美同類在軌衛星水平。

今年7月,孟執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及與風雲衛星結緣的經歷說:“走上航天這條路,把國家有代表性的衛星造成,並且讓它走向世界,我的人生總算是幹成了一件事,對國家、對社會也盡了一份力。”

孟執中院士把一生獻給了心愛的氣象衛星事業。

上海也要搞人造衛星

1958年5月,毛澤東主席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當時,孟執中大學畢業後進入蘇聯科學院進修。回國後便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從事相關設計研究工作。1965年,接受組織安排,孟執中轉向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工程設計和研究工作,主要負責東方紅一號衛星地面測控中心和臺站的計算機的研製。

蘇聯科學院進修時期的孟執中。

1969年,出於嚴峻國際形勢和複雜的國內環境的考慮,周恩來總理指示,上海也可以搞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拉開了上海航天工業的新篇章。根據中央下達的任務,上海開始組織“風暴一號”兩級液體火箭和長空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的研製,統稱“七〇一”工程。由於上海技術人員不足、缺少經驗。經推薦,孟執中和十幾位科研人員一起,參加上海衛星隊伍組建。

孟執中在此前採訪中回憶那段艱辛但充滿榮光的歲月時說,衛星事業從零開始的上海,技術人員捉襟見肘,研製經驗一片空白,基礎設施幾乎是一無所有。他清楚地知道面對重重的困難,但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接下擔子。

沒有相關領域技術人員,孟執中和其他技術骨幹一起從基礎知識開始給新人培訓,一邊學習摸索,一邊建隊伍;沒有衛星研製經驗,每一步工作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爲了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孟執中直接把牀鋪搬到了實驗室門外……就是靠着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以孟執中爲代表的老一輩上海航天人,實現了上海衛星事業的從無到有的突破,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造星人。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長空一號首次在我國衛星上採用了計算機控制技術。當時,國際上衛星計算機控制剛起步,孟執中研究了在國內衛星上採用計算機控制的技術,制定了衛星計算機程控方案,組織並參與首臺星載計算機的研製,解決了衛星在軌飛行靈活準確設置探測區等關鍵技術。長空一號技術試驗衛星在1975、1976年先後進行了成功的三次飛行試驗。

做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

1969年1月29日,周恩來總理提出,“要趕快改變落後面貌,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1970年2月,周總理親自批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文件,下達了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當時,在國防科委統籌安排下,由上海市組織有關部門開展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研製。

“一定要搞出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也成了孟院士畢生爲之奮鬥的夢!而冠以“風雲”之稱的我國氣象衛星,自那時起開始播下希望的種子。

風雲一號,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一代在極地軌道上運行的氣象衛星,主要任務是獲取全球的氣象雲圖和海洋資料,用於天氣預報、氣象和海洋科學研究。1988年9月7日,經過近10年努力,第一顆風雲氣象衛星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爲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擁有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

1988年,孟執中院士(前右)與“兩彈一星”元勳孫家棟(前左)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交談。

航天型號的研製從來不會一帆風順。風雲一號A星發射後僅39天,衛星姿態失控;此後發射的B星在軌運行165天,未達到設計壽命。“我當時站在塔架上,那份難堪和窘迫,真想從塔架上跳下去。”孟執中此前對記者回憶起那一刻,仍刻骨銘心。但孟執中沒有退縮。“一定要在退休回家前,搞出一個圓滿的結果,給黨和國家及關心支持我們幹航天事業的人們一個完美的交代!”這是孟執中當年在風雲一號C星初樣研製動員會上許下的諾言。

1992年,孟執中和“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在會場討論風雲衛星技術問題。

1999年5月8日,我駐前南使館被炸,造成多人傷亡。而此時,長征四號乙正佇立在發射塔架上,準備發射第三顆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箭在弦上,沒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5月10日,長征四號直刺蒼穹,把第三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和實踐五號科學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而風雲一號C星也成爲我國首顆穩定運行的業務應用氣象衛星。此前,每每談及那次發射,孟執中的眼中總是充滿堅毅。

花甲猶存豪情志。風雲一號研製成功後,我國開始進行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的研製任務,孟執中繼續擔任風雲三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2000年起任總設計師。他主持設計了裝載有可見光、紅外及微波共十一種遙感儀器,高數傳速率和數據存貯容量大的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方案。2008年5月27日,風雲三號衛星精確入軌,掀開了我國氣象衛星史上的新篇章,探測水平已接近並部分超過歐美同類在軌衛星水平,標誌着我國氣象衛星及遙感儀器探測水平邁上了新臺階。

花甲之年,孟執中院士繼續擔任風雲三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

一生“風雲”,兩代衛星。孟院士用最美的“奮鬥之筆”書寫出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的美好篇章,更用一生詮釋了矢志不渝的航天報國初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