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六成90後背負債務,中國年輕人是怎麼變窮的?

12月14日,人民日報發佈了一個微博互動話題:近六成90後有實質性負債。這個話題在微博上已經引發了2.6萬的討論,排上了當天微博熱搜的第二位,微博上網友們一邊哭窮,一邊感慨着生活的壓力。

近六成90後有負債有三成的受訪者是月光族

中國年輕人的窮,確有其證。

今年2月央視公佈的90後"財貌"圖譜中顯示,接近70%的90後月收入在8000以下,有三成的受訪者是月光族。但事情真的只是"窮"這麼簡單嗎?恐怕未必。

近六成90後有負債有三成的受訪者是月光族

《2017年消費升級大數據報告》顯示,90後人羣消費增長達到70後增幅的兩倍。今年最新的雙十二數據上,90後們比上一年多"剁手"整整27億次,相當於全中國每個90後平均多買10次。

一邊是花唄白條信用卡,一邊是球鞋口紅買買買,90後成爲新一代的消費主力的同時。一個"窮"字,已經難以概括當下年輕人的生活處境。

近六成90後有負債有三成的受訪者是月光族

齊格蒙特·鮑曼提出的"新窮人"概念也許更爲貼切。所謂"新窮人"是指一羣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審美水平,但經濟能力與藍領相差無幾,聚居在城市邊緣的青年。關鍵的是,他們的收入無法滿足被消費文化刺激起來的消費需求。

線上線下,媒體廣告,我們不斷聽到這樣的話:獨立女性應該買上幾個奢侈品牌的包包;成熟男人需要一輛有格調的豪車;聰明的人捨得爲自己花錢,節約的人只會越來越窮;喝星巴克,喫全麥麪包,就意味着中產;愛馬仕+LV是上流社會的入場券……

近六成90後有負債有三成的受訪者是月光族

當社會的消費不再是對實際需求的消費,而是對符號化的物品中所蘊涵的"意義"的消費,我們就邁入了鮑德里亞口中的"消費社會"。在消費社會中,商品和令人憧憬的某些身份、地位發生了聯繫,而年輕人恰恰對此深信不疑。

當一個90後女孩決定貸款買包的時候,是試圖用一個包包打開進入某種階層的大門,而這個包包決定了在這場入場券之爭中,她是勝者還是敗者。

這背後蘊含的是一種價值觀:我們可以根據一個人擁有的物品來劃定他的價值和階層屬性。這種價值觀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擁有了代表中產的物,就能成爲中產。顯然,這是消費主義下發生的邏輯偷換。事實上,創造人類價值的應當是勞動,而不是物品。以物來劃分的中產,只能是"假中產"。

近六成90後有負債有三成的受訪者是月光族

這個貸款買包的90後女孩,一面沾沾自喜,以爲自己擁有了這個包就能提高社會位置排序,但現實中等着她的,只能是弱肉蠶食的底層食物鏈。

不可否認,當今的90後面對着前所未有的壓力。60後、70後的幸運在於可以靠着自身努力改變命運,而90後要跨越的卻是資本積累過後的階層固化。現實中通過努力改變階層的可能性越小,"假中產"的可乘之機就越大。

但"假中產"的存在,表面上提供了一條"改變"階層的捷徑,實際上卻是通過自我麻痹,造成社會價值的混亂。當我們的社會不再信奉用雙手創造價值的力量,轉而去對商品頂禮膜拜,一個"與人性不相容的病態社會"正在悄悄降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