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多數人來說,洗澡就是打上沐浴露沖沖洗洗,其實洗澡過程中,順便搓搓這些部位,可以刺激經絡,舒筋通骨,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洗澡順便搓搓這些部位,祛溼、養肝、強身健體

搓搓耳後:清利耳竅

耳垂後方的凹陷處,是翳風穴的所在。經常揉搓這個穴位,可疏風通絡、清利耳竅、改善耳鳴,一定程度上還能改善高血壓、神經衰弱等症。

▲注意:揉搓耳後時,切忌用力過猛,如感到微微疼痛或者是灼熱立即停止。

搓搓腋下:疏心火

腋窩頂端的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揉搓腋窩,可以疏心火、寬胸理氣、調理睡眠,緩解心悸、胸悶等症狀。

搓搓肘窩:去溼氣

肘窩是心經、心包經、肺經通行的部位,揉搓此處,可疏經絡、通氣血,有益心肺健康。搓洗時,還可以輕輕按揉肘窩外側的曲池穴,它是人體關鍵的“排污口”,能幫助排出體內溼氣。

搓搓膕窩:緩解腰背痛

膝蓋後面同樣有一個窩,叫“膕窩”,是肝經、腎經、膀胱經通行之處。膕窩中心的委中穴,是另一個重要的“排污口”。刺激這個穴位,能夠緩解腰背、下肢關節疼痛,還可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

搓搓腳心:益腎

都說雙腳是人的“第二心臟”。腳底穴位密集、彙集多條經脈,多搓搓這裏,能疏通十二經絡。腳心上的湧泉穴,被認爲是腎經經脈的第一穴。按揉此穴,可激發腎經氣血,補充腎陽,使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還能改善睡眠。

▲注意:洗澡時搓洗腳心,一定要注意安全,謹防摔倒。退休族可以在浴室放張小板凳,坐着洗。

搓搓腳趾:養肝

腳拇指上有一個大敦穴,是肝經的起始處。揉搓腳拇指,能梳理肝氣,激發人體少陽之氣,有助於緩解焦慮、醒腦明目,還能緩解由肝火引起的目眩、腹痛。

▲注意:如果有腳氣要謹慎搓洗,以免皮膚破損,腳氣傳染開來。

提醒:洗澡時要避免要過度揉搓,以免損傷皮膚;另外,過度清潔也會破壞皮膚屏障,導致皮膚過幹,在冬季容易出現皮屑、乾裂等問題。

身體這三處,再髒也別亂洗

✘肚臍

肚臍,是最易積存垃圾的地方,但即使髒了,也不要去摳洗。肚臍眼是內臟與外界距離最近的地方,也是人體皮膚中非常脆弱的部位,且藏污納垢,摳破皮很容易引起感染,引起局部炎症,嚴重還有可能出現膿性感染甚至是腹膜炎、敗血症等。

✘耳內

許多人洗澡時覺得耳朵癢,就伸手掏一掏,其實非常危險,因爲耳朵內部是很脆弱的,尤其是洗澡時,在潮溼環境下挖耳朵極易損傷皮膚導致出血發炎,嚴重甚至損傷聽力!且洗澡時候,洗髮水以及沐浴露等刺激,很容易誘發外耳炎!

✘私處

一些愛乾淨的人,習慣用各種洗護產品,以爲這樣能保持私處清潔,其實這樣反倒不衛生。正常情況下,私密部位用清水沖洗即可,切不可拿髒手觸碰,很容易誘發感染。對於女性來說,陰道有一定的自潔作用,亂用肥皂等進行清潔,反而會破壞酸鹼平衡,誘發陰道炎,產生異味等婦科病症狀。洗澡,這7個時機要避開~

2種天氣洗澡要謹慎:颳風雷雨、下雪天

颳風、下雪、氣壓低時,煤氣難以順暢排出,容易迴流,引起中毒,使用燃氣熱水器時,應注意時刻注意燃氣是否泄漏。

3種身體狀況不洗:飽食、空腹、發燒時

■飽食:剛喫完飯,人體內大量血液聚集在胃部,這時洗澡,全身血管擴張,皮膚就會搶佔流向胃部的血液,進而影響消化。

■空腹:飢餓時洗澡,可能因血糖降低導致暈厥。

■發燒時:人在發燒時,身體熱量的消耗也在增加,當體溫上升到38℃時,身體的熱量消耗可增加20%,人體虛弱,此時洗澡容易發生意外。

4類事做完不立即洗:酒後、劇烈運動後、拔罐後、打胰島素後

■酒後:酒精會影響肝糖原釋放,酒後洗澡,會使體內葡萄糖消耗增加,同時血糖又無法得到及時補充,易出現頭暈、乏力等症。建議等醒酒後再洗。

■出汗後:此時洗澡,人體心率會加快,血液加速,皮膚血管擴張,人體會因爲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而出現缺氧。建議等不出汗了再洗澡。

■刮痧拔罐後:此時皮膚正處於舒張狀態,這時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膚破裂或者發炎。建議拔罐2小時後再洗澡。

■打完胰島素後:如果糖友剛打完胰島素就泡熱水澡,很容易出現低血糖,建議半小時後再洗。

資料來源:生命時報、廣東衛生信息、一分鐘健康養生、丁香醫生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涉侵權請留言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