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四月,北征的明軍在鳳翔匯合,準備攻打李思齊時,殘元的宰相也速帶兵襲擾北平,朱元璋指示常遇春率軍前往北平,迎擊元軍。同時命令李文忠趕往北平,配合常遇春。

李文忠此時的職位是浙東行省的右丞相,此前率軍從浙江進入福建作戰。朱元璋的晚輩很少,只有一個侄子朱文正和一個外甥李文忠,朱文正被朱元璋徹底廢掉之後,李文忠成爲惟一可以倚重的親人,所以朱元璋對他刻意栽培。

明軍當中將星雲集,功勞超過李文忠的人很多,奈何沒有他這樣的出身,所以北上充當常遇春助手的只能是李文忠。

常遇春和李文忠從北平出發,帶領一萬騎兵、八萬步兵向開平進軍。這九萬人馬之中,估計也有相當部分是李文忠帶來的。

簡單介紹一下開平這個地方。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建造了開平府,把它做爲上都,位置在今天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正藍旗。到了元武宗時代,在旺兀察都建立另一座行宮,定爲中都,位置在今天河北的張北縣境內,也就是開平的西南、北平的西北方向。

當初,元順帝逃出元大都之後,最先奔往了中都,以後又轉到了上都開平這裏。

常遇春率領明軍一路挺進,先後在錦川、全寧、大興州等地擊敗元軍,徑直撲向開平。丞相也速逃走,開平那邊早已經得到消息,元順帝匆匆逃走。六月,明軍進入開平,向北追擊幾百裏,但大漠茫茫,根本找不見元順帝的蹤影。

多年以來,徐達、常遇春和他們的將士一直在長江流域作戰,他們向東進軍、向南進軍,一路打到海邊,也就是打到頭了,可以徹底放心了。現在他們向北、向西進軍,感覺就不一樣,遼闊的大漠、羣山似乎無邊無際,你就是有百萬大軍,投入到這廣闊的地域當中,也顯得微不足道。這樣的對比,對他們的觸動相當大。

洪武元年六月,徐達前往開封與朱元璋相會,一起討論北征的策略,當時徐達就表示擔心,如果元軍向北奔逃,將來總是禍患,應該派兵追擊元軍,徹底剿滅,以免後患。徐達的這種顧慮還是很有遠見的。

朱元璋卻認爲不必追擊,如果元軍氣數已盡,他們遲早會自我滅亡。明軍只要把他們趕出邊塞,然後固守邊疆,防備他們的侵擾就可以了。所以當初元順帝逃出元大都之後,明軍並沒有全力追擊,不久就轉向西北作戰。

朱元璋的想法非常現實,拿下北平之後,山西、陝西等許多區域還有大量元軍,明軍沒有能力對元順帝窮追不捨,否則,很容易被山西、陝西的元軍抄了後路。

從根本上看,朱元璋固守疆域的想法還是中國農民式的本能反應,就是趕走野獸,緊固自家的籬笆。朱元璋的謹慎、保守,符合他一貫的風格,也奠定了整個明朝的邊防基調。

在當時,蒙古人入主中原一百多年,與中原文化的融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其實面臨一個大好的機會,如果他的思路、心胸能更開闊一些,應該可以用一種更好的方式,與蒙古人和解共處,就像兩百多年後的清朝所做的那樣。

果真如此,整個明朝的北方形勢就要從容許多。

有點扯遠了,我們再回頭看看常遇春。

開平一戰,明軍俘獲元軍將士一萬人,一萬輛車,三千匹馬和五萬頭牛。很快,明軍凱旋,二十天之後,常遇春在返回途中病死在柳河川,地點在現在河北的赤城縣。

朱元璋得到常遇春的死訊,順理成章地讓李文忠接替常遇春,統帥這一支北征軍。如此一來,李文忠的地位發生了質的飛躍,在軍中僅次於徐達。

八月,常遇春的靈柩運回到南京,朱元璋親自祭奠,併爲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追封他爲開平王,諡號忠武,將其安葬在鐘山,賜給大量明器。

常遇春勇武善戰,堪稱戰神,投奔朱元璋的時間稍晚,但很快獲得器重。在打敗陳友諒之後,朱元璋不再親自出徵,留在後方遙控指揮,制定大的戰略,前線的戰事交給徐達、常遇春,徐達負責統籌落實朱元璋的方略,並處理相關細節。而戰場上的攻城掠地,都是常遇春的事了,這一點在北征的過程中表現得特別充分。

在北征之前,朱元璋曾經提醒常遇春不要輕戰,並說,你身爲大將,有時候卻喜歡和無名小輩計較、爭勝,這一點讓我失望。

朱元璋善於識人、用人,認爲常遇春太過爭強好勝,而常遇春四十歲就早早喪命,原因恐怕也正在於此。

於左 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