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萬曆野獲編》中描述,有人曾經在一次宴席中間欣賞李近樓的表演,他用一隻琵琶來表現八位尼姑誦經的聲音,老幼高下,各各逼真,不攙雜一點男人的聲音,中間還包括尼姑們誦經時伴響的鼓、鈸、笙、簫等各種不同的聲音,全部被他一隻琵琶逼真地再現,技藝之精絕,令人歎服。沈德符沒趕上李近樓的琵琶神技,卻有機會見識到一次精湛的口技,也是在一次宴會上,也是在酒酣之際,表演者站出來,也是一個盲人,拿屏風與客人們分隔開來,也不用琵琶,技藝令人歎服。

正統十四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的也先俘獲,很快,皇弟朱祁鈺即位,遙尊明英宗爲太上皇。一年以後,明朝派左都御史楊善前往談判,也先終於答應釋放明英宗。臨行之日,也先設宴爲明英宗送行,自己先彈了一段琵琶,然後由妻妾們嚮明英宗獻酒,以後明英宗回到北京。

也先在送別明英宗的宴會上彈奏琵琶,是有些講究的,因爲古人認爲:“琵琶爲送行之樂”,可惜這一點從唐代開始就被我們忽視了,只有在邊遠之地還保存着這種傳統。

明代出現過不少專業的琵琶演奏者,傾心鑽研琵琶的技巧,發展出令人讚歎的神技,其中的著名者,比如李近樓,比如查鼐。

李近樓是官宦人家子弟,早年失明,開始專心習練琵琶。李近樓練琴的勤奮無可比擬,夜裏睡下以後還要在被子上模擬按譜,時間一長,被面上都被他的手指磨出洞眼,他也因此成爲北京城中琵琶技藝最高者。據說,他的左右兩隻手可以互換彈琵琶,而且會作曲。

李近樓用琵琶來抒發自己心中哀愁和志向,一塊鐵撥撥動鵾弦,發出的聲音極有表現力,悲傷之樂,感人泣下,昂揚之樂,令人毛髮上指。他最拿手的是用琵琶模擬萬物之聲,比如一首《蘇臺圍獵》可以模仿百獸的鳴叫之聲。這樣的琵琶表演更像是在炫技,不太追求音聲的美妙。

《萬曆野獲編》中描述,有人曾經在一次宴席中間欣賞李近樓的表演,他用一隻琵琶來表現八位尼姑誦經的聲音,老幼高下,各各逼真,不攙雜一點男人的聲音,中間還包括尼姑們誦經時伴響的鼓、鈸、笙、簫等各種不同的聲音,全部被他一隻琵琶逼真地再現,技藝之精絕,令人歎服。

《萬曆野獲編》的作者是沈德符,他的父親在北京的時候聽到過李近樓的表演,頗爲讚賞。沈德符長大之後去北京,李近樓已經去世,他的琵琶神技也沒有傳下來。沈德符沒趕上李近樓的琵琶神技,卻有機會見識到一次精湛的口技,也是在一次宴會上,也是在酒酣之際,表演者站出來,也是一個盲人,拿屏風與客人們分隔開來,也不用琵琶,技藝令人歎服。

在明朝,琵琶的另一樣用途是作爲評話表演的伴奏樂器。《堯山堂外紀》中說,杭州的盲人爲了謀生,不分男女習練一種技藝,就是以琵琶伴奏,說唱古今小說和平話,稱爲“陶真”。據說是宋代流傳下來的,表演的內容也是宋代的故事。

文獻記載,這類小說起於宋仁宗時代,當時太平日久,爲了給皇帝娛樂,宮中藝人每天講一件離奇古怪的故事,故事的開頭一句一般是“趙宋某年”,或者來一句“太祖太宗真宗帝,四帝仁宗有道君。”所以明代的評話開始往往先來一句:“話說趙宋某年”,陶真表演的形狀也是一句:“太祖太宗真宗帝”。

瞿佑是杭州人,明代初期做過國子助教,永樂年間擔任周王府的右長史,他在一首《過汴梁》詩中寫道:“歌舞樓臺事可誇,昔年曾此擅豪華。尚餘艮嶽排蒼昊,那得神霄隔紫霞?廢花草荒堪牧馬,長溝柳老不藏鴉。陌頭盲女無愁恨,能撥琵琶說趙家。”

送別離,摹世音,說趙家,明代的琵琶總能撩動人的情思。

於左 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