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北方無戰事。

這一年,朱元璋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四川,年初派兩路大軍伐蜀:一路由湯和率領,沿着長江水路進攻,一路由傅友德率軍從漢中攻向四川。征戰的結果毫無懸念,年底之前就早早結束。

這一年,魏國公徐達也沒有閒着,分別在北平、山西兩地督促練兵。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和各位武將登上南京的武樓,討論起北方的形勢。徐達提到了老對手王保保經常在邊境一帶出沒、襲擾,徐達希望率軍再次北征,目標直指王保保的據點和林。和林在今天蒙古國境內,曾經是元朝的都城,後來歸入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朱元璋的態度有所保留,認爲如今的王保保已經成不了大氣候,所謂困獸猶鬥、窮寇莫追,就讓他自生自滅好了,如果一味地追剿,反而容易激起他的拼死反擊,得不償失。

問題是,十幾年來明軍的武將們所向無敵,習慣了勝利,現在他們突然閒下來,不打仗了,反而感覺很不舒服,所以大家都堅持要打王保保,並且說只要十萬人馬就足夠了。

朱元璋依然是一貫的謹慎,給他們十五萬人馬,而且兵分三路:徐達和李文忠依然是徵虜大將軍和左副將軍,徐達率軍奔向和林,李文忠依然是奔往應昌。此外,馮勝獨立出來,掛徵西將軍印,奔向甘肅,目標也還是王保保。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次錯誤的決策。

我們先看一看中路的行動。

《太祖實錄》中說,二月底,徐達、湯和率領的一支軍隊從山西出發,藍玉率領前鋒,過雁門關,在野馬川遭遇殘元軍隊,在亂山一帶交戰。三月初,藍玉和王保保發生了一次遭遇戰,地點在土剌河一帶,王保保戰敗,帶着殘兵逃走。但是,勝利的勢頭並沒有延續,五月,徐達率領的主力與殘元的軍隊在嶺北交戰,結果大敗。

史料中對這次失敗的記載很少,只簡單地說:“(徐達)失利,斂兵守塞。”說明敗得很乾脆很徹底,連一點文字修飾的餘地都沒有。

到了七月,由湯和率領的一路明軍鎮守在合墩不剌營,與元軍在斷頭山交戰,明軍失利,平陽左衛的指揮同知章存道戰死。

再看一看李文忠率領的東路明軍,中途有何文輝率領兩萬多山東軍隊加入。最初,東路的進展還算順利,渡過臚朐河之後,李文忠留下輜重部隊,自己率軍輕裝前進,每人隨身攜帶二十天的口糧。

隨後就有了阿魯渾河之戰,蒙古軍隊與明軍惡戰,明軍打得相當艱苦,李文忠自己的戰馬都中箭而死,頑強奮戰之後勉強擊潰殘元軍隊。李文忠率軍追擊,結果再遇強死,雙方對峙多日,明軍先前俘獲的大量牲畜全部放棄。退軍時明軍又迷了路,缺水少糧,形勢相當兇險。

這一戰,宣寧侯曹良臣、驍騎左衛指揮使周顯、振武衛指揮同知常榮、神策衛指揮使張耀等大將戰死,損失慘重。

中路和東路的明軍都遇到了重大挫折,那麼,徵西將軍馮勝率領的西路又如何呢?

馮勝帶着左副將軍陳德,右副將軍傅有德兩位助手,中間又有兩萬多河南軍隊加入,向甘肅進軍。前鋒傅友德帶領五千人馬先後抵達西涼、永昌、掃林山等地,擊潰各地元軍,馮勝隨後跟進,抵達亦集乃路,位置大致在今天內蒙古西部的額濟納旗。守軍投降,明軍得到了大批牛羊。

馮勝的勝利,只是看起來挺好,實質的意義卻不大,而且明軍在撤退時非常狼狽,丟棄了大批糧草,大量牲畜死在途中,還損失了許多士兵。朱元璋因此奪去馮勝的公爵,但很快就恢復了。

年底,朱元璋命令徐達、李文忠分別撤兵到山西和北平駐紮,二人返回南京。整體來看,洪武五年的三路北征,中路遭受重大挫敗,東路損兵折將,毫無收穫。只有西路高奏凱歌,但認真審視卻沒有實質性的東西。戰前定下的目標根本沒有實現,所以這一年的北征是失敗的。

明軍挫敗的根本原因是朱元璋的戰略有問題,三次北征把殘元的勢力趕進了大漠,卻難以根除殘元的威脅。其次,在具體戰術的方面,明軍也犯了兵家的大忌,一是過於輕敵,二是勞師遠征,長途跋涉,深入敵境,到人家的主場去作戰,稍有不慎,就是無法挽回的大敗。

於左 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