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西翔 张佩媛

在一次庙会上,我曾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小女孩在一个摊位前抱着妈妈的腿久久不肯离去。挤进人群才发现,小贩面前堆放着不同颜色的笼子,每只笼子里都关着一只安静的垂耳兔。原来小女孩又哭又闹的原因是想养一只垂耳兔,而妈妈却不同意。

这一现象引发我的思考:“有一天孩子缠着我要养一只宠物的话,我会怎么做?”如果是那些稍微清洁一点的宠物像乌龟之类的或许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孩子熊起来要养布偶猫,金毛犬的话,我想大部分家长的表情都是崩溃的。你能够想象家里都是狗毛打扫起来会有多困难。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其实孩子要养宠物这一看似能成为家长噩梦的事件,或许能够转化为一次教育孩子的机会。

01 责任心与爱心

养宠物,听起来似乎简单,但是真正要操作的时候可是要花费很多心思的。遛弯,铲屎,驱虫,洗澡,当每一项成为日常中的一部分时,可是既劳心又劳力。

孩子可能因为一时兴起,而诞生养宠物的想法,但是落实到行动上,却又嫌麻烦不肯做。到最后就成了,父母负责照顾宠物的各类琐事,孩子负责逗弄嬉戏,只顾自己开心,完全看不到养宠物背后的辛酸。难怪很多父母都会不同意在家饲养宠物。

如果我的孩子对我提出类似请求的话,我会先带她先预演一遍养宠物的整个过程,并且约定好将宠物带回家后,以后那些(铲屎)工作就是你来做了。

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要孩子来承担,但至少让她参与其中。别小看这一句简单的承诺,其中可是培养了孩子以下几点品质:

1、做事之前先要有一个规划,了解大致情况,之后会发生什么,学做负责任的决定。

2、每天日常性地完成一到两件照顾宠物的工作,让孩子知道既然自己想要养它,就需要对它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3、照顾宠物的过程,也是一种爱的过程。孩子养育宠物就像父母养育孩子一样,让她了解做父母的不易,更加体谅父母。

02 好奇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宠物的养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许多连家长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哦。比如请各位家长在不借助搜索引擎的情况下,

回答以下问题:“猫有几根爪子?”“金鱼在哪些部位有鳍,分别叫什么名称?”“鸟是怎么样睡觉的?”“狗狗便后为什么要用后爪刨几下?”想要知道答案可以点击视频,观看现场实录数猫咪的爪子。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这些知识百度一下就能简单得到,根本不需要特意去养一只宠物。对于这个疑问,我们可以从人是如何认知世界的角度进行解答。

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开始,人们普遍认为,我们是通过构建来进行学习的。通过自身的经历将原有的认知结构(也成为图式)打破,形成新的图式。

就像在问到“猫有几根爪子?”的时候一样,在我们没有数过真实猫爪子的时候,我们会将原有图式进行推理,哺乳动物有几根爪子,人有5根手指和脚趾,或许猫和人一样都是哺乳动物,应该猫也有5根爪子。

但是在亲自数过以后,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我们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会形成新的图式,这就是一个孩子,获得新知识,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完整过程。

因此更加丰富的经历等于更加发达的大脑,现在的课堂教学越发注重学习者的体验,也是基于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构建主义理论。

03 生命教育

宠物的寿命总有尽头,即使和它产生了感觉,也要面临死亡。同样的,父母即使再爱孩子,也终有离开的一天。让孩子尽早感受离别,体会生命的意义正是养宠物所教会孩子的最后一课。

最近有一则新闻,日本某个学校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让一名老师带领一个班级的学生养育一只猪,时长150天,这之后猪会被送到屠宰场。

在屠宰场分解成猪里脊、猪排、猪排骨等等,各种部位的猪肉。再送回学校供学生品尝,学生在品尝自己亲手养育大的猪时,没有任何一个人感到高兴,有的同学闭上眼不敢尝试;有的同学只想快速地解决掉老师布置的任务。

听起来有些残忍,但这确实一次难忘的生命教育体验。日本教育界将之称之为“食育”教育。旨在通过“食育”教育让学生们对食物抱有感恩的心,培养国民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这一目的。

在养育多年的宠物死亡之后,也不失为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

我们可以趁这个机会,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死亡。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

-END-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