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績背後,得益於大同市以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爲目標,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爲核心,大力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破難題、補短板、強責任。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中,藍天常現、碧水長流,正是近年來大同市創造的不凡成就,也繪就了濃墨重彩的城市畫卷。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人民希望通過發展經濟來提高生活水平。70年風雨歷程,已是今非昔比。現如今,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爲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同堅持樹立綠色發展觀,加大環保倒逼轉型力度,讓藍天碧水逐漸成爲美麗大同的生態底色。

大同作爲我國重要的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曾爲新生的中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熱量,爲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正是因爲煤炭,大同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老百姓長時間生活在灰黑的世界裏。2001年,大同市二級以上優良天數只有49天;2003年至2005年,連續3年進入全國污染最嚴重城市之列。大同古城的老居民說,“十幾年前,大同的天就像扣了個黑鍋蓋,狂風肆虐塵土揚。”

近年來,大同市最明顯的改變莫過於實現了從“煤都黑”到“大同藍”的華麗轉身。過去灰暗的天空,已經變得湛藍;曾經大片的採煤沉陷區,已被一排排太陽能光伏板所覆蓋;昔日礦山髒亂荒涼的矸石山,變成了蒼翠宜人的綠色生態“花果山”;之前因亂砍亂伐造成的山體貧瘠現在已被綠蔭所覆蓋,荒山禿嶺變成了座座綠色“豐碑”;原來是“灰頭土臉”的煤礦開採,現如今“上不露天、下不落地”的全封閉現代化煤礦生產模式已走在世界前列……

2013年,統計數據驚喜地“告訴”大同人,大同市全年空氣質量排名全省第一,且在此後連續四年,大同空氣質量在全省排名穩居首位。2018年,市區優良天氣達標率83.7%,超出省下達目標2.7個百分點;空氣質量綜合指數5.18,同比下降2.4%,比全省平均值6.39下降18.9%;PM2.5年均濃度36μg/m3,三項指標均爲全省第一,空氣環境質量實現了全省“六連冠”。此外,大同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捷報頻傳”:2011年大同市被命名爲“山西省園林城市”,2014年又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2017年上榜“美麗山水城市”;2018年11月,大同市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今年1—10月,水環境質量改善躍升至全國前14名。

成績背後,得益於大同市以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爲目標,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爲核心,大力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破難題、補短板、強責任。近年來,大同市環保部門通過強力“控煤”、嚴格“管車”、全面降塵、深入“治污”、強化“禁燃”、加強綜治等多措並舉治氣,使得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利用治排口、清河道、補來水、改管網、提改升、上設施、強達標、取“散”企、督溼地等9項重點措施,破難補短治水,使得水環境質量大幅好轉;強抓編制規劃、摸清“家底”、啓動修復等行動,使得土壤治理修復不斷加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今年以來,大同市聚焦品牌促提升,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聚焦短板建機制,着力打好碧水保衛戰;聚焦重點夯基礎,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聚焦治污強措施,打好鐵腕治污圍剿戰;聚焦督察嚴推進,打準督查整改殲滅戰,讓天藍、水清、地綠,持續成爲美麗大同最亮眼的標識。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生態環境在羣衆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中,藍天常現、碧水長流,正是近年來大同市創造的不凡成就,也繪就了濃墨重彩的城市畫卷。

抬頭仰望,是難得的湛藍高遠;舉目遠眺,是濃重的綠色基調。以藍色、綠色“打底”的大同,城市風采、韻味盡顯,百姓幸福感、自豪感愈濃。

來源:大同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