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鼠實驗證實,外周髓系細胞被GSDMD“執行”焦亡時,引發炎症微環境,促進T細胞在外周淋巴器官中“失控”並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加速小鼠多發硬化症的發生。此外,研究者發現在多發硬化症發生過程中GSDMD蛋白存在獨特的激活形式,有着與經典炎症小體激活不同的上游途徑,提示其可作爲多發硬化症治療新靶標。

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於20~40歲的中青年羣體,患有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往往出現神經髓鞘破損剝落,脊髓、大腦以及視神經功能受損的現象,患者神經系統殘疾在發病一二十年後逐漸加重,喪失自理能力、失明甚至失去生命。12月16日,記者從南京醫科大學獲悉,該校楊碩教授課題組發現了多發性硬化症的一種新的致病機制。在小鼠實驗中,研究者發現一種名爲GSDMD的蛋白加劇了疾病的發展,對它進行抑制,則能夠有效緩解臨牀症狀。該成果爲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目標靶向,近日在《實驗醫學雜誌》在線發表。

2016年全球有230萬患者,西方國家患者以脊髓病變爲主,而我國患者多出現視神經炎症狀。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神經炎症疾病,起因是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失控”,攻擊自身神經系統所致。目前臨牀首選用藥干擾素主要作用機理就是抑制炎症小體,希望藉此“控制”T細胞。但這種治療方案只有約35%的病人響應,特別是針對我國視神經炎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效果不佳,甚至使用干擾素後會加重病情。

T細胞“失控”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南醫大研究人員發現,細胞焦亡過程中的重要執行分子--GSDMD蛋白,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員介紹:“細胞焦亡表現爲細胞不斷脹大,直至細胞膜破裂,也會釋放出炎性物質,而GS‐DMD蛋白被稱爲‘細胞焦亡執行者’。目前,已發現該蛋白在若干種炎症反應疾病中都起着極爲重要的作用。”

小鼠實驗證實,外周髓系細胞被GSDMD“執行”焦亡時,引發炎症微環境,促進T細胞在外周淋巴器官中“失控”並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加速小鼠多發硬化症的發生。而當小鼠缺失GS‐DMD蛋白或抑制GSDMD時,細胞焦亡受到抑制,炎性物質的釋放明顯減少,T細胞活化也減弱,小鼠的症狀可以得到明顯的改善。此外,研究者發現在多發硬化症發生過程中GSDMD蛋白存在獨特的激活形式,有着與經典炎症小體激活不同的上游途徑,提示其可作爲多發硬化症治療新靶標。

楊碩教授介紹說:“對於傳統靶向炎症小體的干擾素藥物不響應患者,有可能通過開發以GSD‐MD爲靶點的藥物來進行治療。我們後續在臨牀轉化研究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

“神經系統殘疾”有了新療法,南醫大發現多發性硬化症致病新機制

來源:江蘇科技報;通訊員:田天 張愉悅 記者:孟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