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不能每一次都告訴孩子輸了會怎麼樣,贏了會怎麼樣,要讓孩子自己面對輸贏的結果。讓孩子自己主動參加比賽,他們可以更有把握,即使是輸了,孩子也會在心裏沒有很多的來自於家長要讓他們贏的壓力,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在輸贏上有自己的看法。

原標題: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孩子“好勝心”過剩,家長要這樣來引導

週末在家裏跟同事聚會,幾個小孩子就聚在一起玩剪刀石頭,我觀察到同事的6歲的孩子A,每次玩剪刀石頭布的時候輸了都會明顯地表示不開心。在接下來的玩積木遊戲中,其他孩子說要來比賽,看誰疊的又高又快。

這個時候,我仔細留意了一下A,他每次都很注重自己的輸贏,如果他沒有最先完成,他也會變得有點失落,最後一次竟然哭起來了。看到這裏,孩子媽媽告訴我:"平時總是跟孩子說要爭取做第一,現在他總是很擔心自己不能成爲第一,我們都有些擔心了。"

聽完孩子媽媽的描述,我覺得很多家長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就是一直教育孩子要勇者第一,告訴孩子要贏,不能放棄不能輸。長期這樣下去就造成了孩子的好勝心變得很強,這樣對孩子的總體發展並不是完全有好處的。

當孩子好勝心過剩時,家長不能放任不管,要採用有效方法來引導孩子,讓孩子對輸贏有正確的認識。

孩子"好勝心"強,是誰的責任

1、 孩子過於注重輸贏的心理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輸不起"的階段,他們總認爲自己是一定要贏得別人的,這是一種普遍的兒童心理現象。孩子年齡小,並不能理解輸贏的真正內涵,也不瞭解輸贏的意義,但是他們知道,贏了可以獲得爸爸媽媽的讚賞,贏了可以有糖喫,贏了的話爸爸媽媽會開心,所以他們會想辦法去贏。一旦他們輸了,他們就會感覺心裏的願望不能被滿足,於是就會在心裏產生一種失落感,這種失落感就是"輸不起"的情緒。

2、 孩子"好勝心"強可能是由於父母日常的話語造成的

家長總是會對孩子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不挑食,哪像你那麼挑食,什麼都不喫!""你看你的同桌,每次考試都是班裏第一名,你卻總是不及格!""孩子,你要堅持下來,要拿第一啊,不能輸啊。"

孩子年齡小,很多時候都是沒有自主判斷能力的,由於家長對孩子總是會有很多要求,要求孩子成爲最棒的人,在很多事情上面都教導孩子要勇爭第一,這就導致了很多孩子會在心裏認定自己一定要拿第一,一定不能輸。

家長指導孩子的時候有一種觀念:我就一個孩子,我的孩子一定要強,做事情一定要贏,決不能輸。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便你不說出口,孩子也會感受到你的想法,他會不自覺地要求自己也要變強,不能輸。正是家長自己強化了輸贏的重要性,造成了孩子不能輸的心理。所以,孩子"好勝心"過剩,絕大部分原因就是家長在日常的觀念與做法造成的。

3、 孩子總怕輸不起,是不是就可以總是贏

孩子在任何比賽任何活動中都要贏,輸了就會不開心,很多家長沒有重視這個問題,以爲孩子是有上進心,認爲孩子要繼續保持這樣的想法與做法,才能鍛鍊孩子的能力,讓孩子總是名列前茅。但是,這個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孩子過於注重輸贏,已經失去了對輸贏的把握,表現爲過於強的好勝心,這樣長期下來會導致孩子輸不起。輸贏是很常見的,不可能一直都是贏的一方,因此如果孩子輸不起,那每一次的輸,都給帶給孩子巨大的心理壓力,會讓孩子逐漸對比賽產生恐懼感,不利於孩子在長期的發展。因此,不是總怕輸,就會一直贏的。

孩子"好勝心"強,家長可以這樣引導

(一)不要總是強調讓孩子要贏

1、 讓孩子體驗、接納自己的"輸"

輸贏是一個常見的概念,但是卻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很好地理解它,更何況是孩子。作爲家長,更應該要承擔起這個責任,讓孩子認識輸贏,體驗輸贏。

更重要地是,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輸,輸了會有什麼結果,輸了之後要怎麼做,只有這樣纔可以讓孩子深刻理解輸贏的概念。

同時,也要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輸",不能總是要讓自己只能贏而不能輸。

讓孩子體驗、接納自己的"輸",家長可以這樣做:在家裏可以經常跟孩子王猜拳或者剪刀石頭布等簡單的遊戲,孩子輸了就告訴他沒關係,我們繼續玩。要善於用"沒關係"來引導孩子,告訴孩子輸了其實是沒關係的。

當孩子輸了想要發脾氣或者表現失落的時候,可以擁抱一下孩子,親一下孩子,讓她感受到自己輸了但是父母還是疼愛他們的。通過一些細節動作來讓孩子慢慢地接納自己的輸。

2、 減少對孩子要贏的要求,接納孩子的"輸",不與其他人作對比

想要減少孩子的好勝心,家長就要少一點灌輸"我的孩子一定要贏"的觀念給孩子。父母自己也應當要看明白輸贏,理解輸贏,明白輸贏是常事,不能總是要求孩子要一直贏。當孩子考試沒有考好時,家長不能認爲只是孩子的問題,就一味指責孩子。這個時候可以幫助孩子分析試卷的問題,查明原因,告訴孩子下次繼續努力就好。

當孩子輸了的時候,少說一些對比其他孩子的話,可以對孩子說:"這一次你進步了呀!真棒!現在繼續努力,下次還可以考更好的,你覺得是不是呢?"通過鼓勵孩子,讓孩子沒有心理壓力,從而對輸贏少了一些執着。

3、 參與孩子"輸"的過程

孩子怕輸,那家長就陪着孩子一起輸。父母可以常常陪孩子玩遊戲,比賽堆積木,黨孩子輸了的時候,就告訴孩子,自己已經知道了,輸了就輸了,我們可以繼續開始下一次遊戲,下一次努力就好。當父母自己輸了的時候,就要告訴孩子,自己輸了,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是會輸的人,從而對自己的輸沒有看得太重。

(二)如果孩子真的輸不起,那就暫停開展活動

1、 照顧孩子情緒,讓孩子做好輸贏的準備

如果孩子一直很在意輸贏,從而害怕遊戲或者比賽的開始,認爲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不能贏,這個時候父母可以暫停活動,照顧孩子的情緒。

但是,也要把爲什麼暫停的原因跟孩子說,比如"我們先等一下再開始,你還有時間再準備一下的"或者"你準備好了就跟我說哦,準備好了我們纔開始",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孩子放下壓力,從容面對輸贏。

2、 多讓孩子玩能夠快速體驗輸贏的遊戲

如果孩子很明顯怕輸,那麼我們就要更多地讓孩子經歷輸,這個時候可以往猜拳、剪刀石頭布等能夠快速得知輸贏的遊戲,這樣孩子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體驗到更多的輸贏。

當然,不僅僅是體驗就好了,父母在這個過程中要向孩子表明我們的態度。當孩子猜拳輸了,家長可以輕輕說一句"沒關係的,我們繼續吧",當孩子贏了,可以鼓勵地說:"真棒!"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和孩子一起體驗輸贏的過程,讓孩子更好地理解輸了其實沒有那麼嚴重。

3、 多跟孩子玩團隊策略性的遊戲

多跟孩子玩團隊策略性的遊戲,也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對輸贏的接受度。比如飛行棋、大富翁桌遊、荒島求生難題等等,這一類遊戲能夠很好地讓孩子在集體中感受到輸贏,提高協作能力與培養團隊精神。

(三) 讓孩子自己面對輸贏的結果

1、 讓孩子主動去參加一些比賽

孩子害怕輸,那就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自己有把握的比賽,比如班級裏的寫作比賽、演講比賽、各種棋類比賽等等,告訴孩子有這一類的比賽,幫孩子分析自己的哪些能力與興趣愛好可以符合比賽,但是最後參加與否,還是要讓孩子自己決定。

讓孩子自己主動參加比賽,他們可以更有把握,即使是輸了,孩子也會在心裏沒有很多的來自於家長要讓他們贏的壓力,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在輸贏上有自己的看法。

2、 孩子出現退縮時,讓孩子自己做最後決定

如果孩子因爲怕輸而不想繼續參加活動,又不想自己去告訴老師或者主辦方的時候,孩子會向父母求助,讓孩子幫忙請假,這個時候家長不要答應,要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告訴老師爲什麼不想參加活動,在這過程中,孩子的畏縮想法會減少一半,那麼他就會有更多的努力去投入活動中。

3、 讓孩子自己面對結果,尋找方法

父母不能每一次都告訴孩子輸了會怎麼樣,贏了會怎麼樣,要讓孩子自己面對輸贏的結果。家長在面對孩子輸贏的時候,要把難題交給孩子自己,問孩子關於輸贏的結果的問題,比如問孩子輸了會怎麼樣,想怎麼樣,贏了可以怎麼樣。

讓孩子自己承擔輸贏的結果,如果孩子輸了,就讓孩子自己找原因,找方法。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可以分析輸了的性質與結果,也可以對輸有其他的想法,同時可以找出下一次解決的方法,可以爲下一次的贏做好充分的準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