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人最擅長的就是學習,他們在唐朝時被稱作“東瀛”,那個時候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化,甚至連自己的語言文字都是從中國借鑑而來的,但是他們憑藉着自己好學的精神,不但擁有了自己的語言文字,也創造了屬於自己的飲食文化。說起飲食文化中,就不得不提起中國的酒文化,中國的酒文化可以追溯到四千多面前的夏朝,“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短的兩句話足可以證明酒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中國人在聚餐的時候,如果不喝酒,那就說明這個人不解風情,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誤會,中國的酒也是種類繁多:紅酒、白酒、啤酒、米酒、葡萄酒、黃酒、藥酒應有盡有,白酒和啤酒最爲常見,人們在一起暢飲,往往是通宵達旦。

在“民以食爲天”的社會中,每個國家都有着自己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如韓國的泡菜、法國的鵝肝、意大利的通心粉、墨西哥的烤肉,這些讓人聽來都垂涎三尺的美食,是人類飲食文化的智慧結晶。

提起亞洲的美食,我們就不得不說中國和日本的飲食文化了,在一千多年前隋唐時期,日本還是中國的學生,他們今天的很多飲食文化,都是根據中國的飲食文化進行改良的。

但是由於地理位置、宗教人文、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和日本的飲食文化也有所不同,在近千年的改良與磨合中,中日在飲食文化方面逐漸拉開了距離。本文通過對中日兩國飲食文化的比較中,意在促進兩國飲食文化的交流,探尋不同飲食文化下的國民精神,讓亞洲的飲食文化在新時代大放異彩。

一、走進“喫貨國度”:中國的飲食文化

在世界的東方盤踞着一條長龍,它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說起中國的飲食文化,更是三天三夜都講不完,來自五湖四海的美味,都聚集在了這個神奇的國度。中國人運用自己智慧的頭腦,不僅修建了萬里長城這樣的東方奇蹟,更是通過不斷的鑽研和探索,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飲食文化。

1.風格迥異的中國美食

前段時間一檔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一經播出,就火遍了大江南北,將中國各種不同的菜系爲更多人所知,甚至一些外國“喫貨”,也紛紛慕名而來,就是想品嚐一下中國美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由於跨地域太大,甚至在西北的新疆地區,時差與中國各地都不相同:當你在早上七點揹着小書包準備上學時,新疆還處在凌晨時間,一直到九點左右“喫貨”們纔會起牀喝上一碗象徵着早餐的胡辣湯,開啓新的一天;而到了晚上十二點左右,你已經進入夢鄉,新疆的“喫貨們”可能剛剛下課,他們會在各大燒烤攤前盡情擼串,再喝上一瓶啤酒。

僅在新疆地區,就有着喫不盡、喝不完的美食和飲品,偌大的中國,美食的存在就更不必提了,經過成百上千年的飲食文化積澱,中國喫貨們成功創造出了“八大菜系。”八大菜系分別爲春秋時期的“活化石”魯菜、麻辣鮮香的川菜、清淡可口的粵菜、入口甘甜的蘇菜、鮮香濃郁的閩菜、魚米之鄉的浙菜、重火重油的徽菜、酸辣鹹香的湘菜,這些菜歷史悠久,不同的風味代表了不同地區的人文地理,如川菜的豪爽和浙菜的精緻,體現了四川人的剛正耿直、江浙人的溫柔婉約。

所謂“一菜一味,百菜百味”,中國飲食文化中各種風格迥異的美食,體現了不同民族的性格,也體現了中國飲食的博大精深。中國喫貨的胃口更是強大到令世界震驚,無論是牛蛙、小龍蝦、風滾草等入侵物種,還是讓人聞風喪膽的“清道夫”,在強大“食力”的中國人面前,一律保持“衆生平等”的原則,誰也逃不過被喫掉的命運。此外,中國人秉承着“藥食同源”的理念,發明了藥膳,是中國幾千年飲食文化的精華所在。

2、飲食也要“有排面”:山美、水美、菜更美

中國人歷來愛美,不僅是人愛美,而且對於飲食,也要求具有美感。中國的飲食注重色香味俱全,菜的顏色要豐富多彩又不顯花裏胡哨,飲食器具要剛好裝滿菜品並且外觀造型簡約大方,菜品的名字要雅俗共賞,比如“龍鳳呈祥、全家福”等等,在進餐時要搭配舞蹈和音樂,驚鴻一舞、盛世華章,中國的飲食文化力求營造高雅的情趣和愉悅的氛圍,以追求飲食文化中蘊含的美感。

3、既然有“食”,當然有“飲”

說起飲食文化中,就不得不提起中國的酒文化,中國的酒文化可以追溯到四千多面前的夏朝,“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短的兩句話足可以證明酒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中國人在聚餐的時候,如果不喝酒,那就說明這個人不解風情,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誤會,中國的酒也是種類繁多:紅酒、白酒、啤酒、米酒、葡萄酒、黃酒、藥酒應有盡有,白酒和啤酒最爲常見,人們在一起暢飲,往往是通宵達旦。

二、日本人精緻的飲食文化

日本人最擅長的就是學習,他們在唐朝時被稱作“東瀛”,那個時候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化,甚至連自己的語言文字都是從中國借鑑而來的,但是他們憑藉着自己好學的精神,不但擁有了自己的語言文字,也創造了屬於自己的飲食文化。

1.“雜食性”民族

日本是一個長壽的民族,他們長壽的祕密與雜食文化有着密切的關係,日本飲食借鑑了中國陰陽五行觀念,認爲菜的平衡作用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日本的飲食文化中,始終保持着雜食的的原則,這就是所謂的“葷素搭配”,日本人相信這樣的飲食可以讓身體變得更加健康。在日本的戰國時代,人們普遍壽命很短,日本男人的平均身高不到一米六,直到二戰之後,日本的飲食文化開始變得豐富,雜食的風格也越來越強,追求陰陽平衡,因此纔在身高和壽命上有了很大的增長。

2、酷愛生鮮的飲食文化

提起日本飲食文化,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生魚片和壽司,以生和鮮爲主的飲食文化,貫穿了整個日本飲食文化的脈絡。日本是一個臨海的國家,因此在他們的觀念中,海里打撈出來的東西一定是最新鮮的,蘊含着無限的生命力。魚、蝦、蟹等海產品,都是日本人餐桌上的美食,尤其是日本人酷愛喫生魚片,金槍魚壽司、三文魚壽司等等,日本人對於生鮮文化鍾愛有加,他們對生魚片的喜愛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人還曾經因爲喫了過多帶有疾病的生魚片染上了“水俁病”,但是這並不能阻止日本人民對於生魚片的喜愛。

3、飲食中的“造型美”

日本人講究菜品中的“造型美”,極力打造菜品的美感。日本人的菜品都是量少而精緻的,但是往往會在菜品中用各種食材雕刻出美麗的造型,或加幾朵花作爲點綴,以追求人們在飲食時的身心愉悅,最終達到一種高端的精神享受。日本的菜品名稱中,如玉子豆腐、牡丹餅等,取名都清新自然,有一種自然灑脫的美。

4、清新脫俗的酒文化

日本最著名的酒就是清酒了,是日本人的外出和居家時的必備選擇。在每一個風和日麗的秋天,選取成熟的稻米,磨去大約百分之三十的外皮,在冬季醞釀而成。清酒味道甘甜醇美,度數又低,清澈中透露着大米的清香,與中國的各種烈酒相比,清酒可以說是一種清新脫俗的酒。

三、中日文化飲食中的相同之處

1、對大米的鐘愛

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就發現了中國南方人在食用稻米的種子,並將種子加以馴化,以供年年使用,在同時期的中國北方,人們由於氣候的乾旱,正在廣泛種植粟米個小米,並且學會了蒸食。從距今四千多年的一2處西北墓葬中,人們驚訝的發展了一碗已經碳化的麪食,經過檢測,這碗麪是由小米制成的,其中不僅含有油脂,還有很多動物的骨頭和碎肉,也就是說七千多年前的祖先們,就酷愛麪食,已經喫上了肉滷拌麪。南方人對米飯更加情有獨鍾,每頓飯都離不開米飯。

在靠近海邊的日本,由於溫暖的氣候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日本大米也非常著名,清酒的原料,就是著名的日本大米釀造而成的,日本人同中國人一樣,非常愛喫麪,方便麪就是日本人爲了方便省事、提高工作效率而發明的。

2、精美的菜餚和禮儀文化

中日菜品的相似之處,就是都極力追求“舌尖上的快感”,以客人的標準爲第一,注重色香味俱全的菜餚,讓所有人都喫得開心。此外,在飲食的禮儀和餐桌文化,以及飲酒禮儀中,中日兩國也都遵守着自己的文化修養,對飲食中的禮儀文化非常看重。

四、風格迥異的飲食文化

1、“廚藝大比拼”:烹飪手法方面

中國人對火候的把握可謂是一個獨門絕技,比如有一道著名的虎皮尖椒,就非常考驗廚師對烹飪火候的把握,辣椒炒的太輕會產生酸澀感,入口苦澀;如果火候太重則會是辣椒失去水分,味同嚼蠟,所以講究“斷生”,就是掌握好火候,不能早也不能晚。而中國菜非常重視火候,捨得放油,是中國各大菜系的原則所在。中國人講究喫菜必須要喫熟的,他們認爲生的菜品中存在着細菌和病毒,對人的身體非常不好,因此中國人用各種調料將食材烹飪的入口即化,讓人嘗來欲罷不能。

而日本人的飲食秉承着“原汁原味”的原則,提倡最大的保留食物的原味,因此日本菜只經過簡單的加工,甚至不放油鹽,講究以葷素搭配的雜食和鮮美的海產品爲主,強調清、冷、淡的烹飪方法。

2、飲食觀念的不同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不僅遵循“味美”的原則,同時也遵循“養生”的原則,他們在創作一道菜時,既要考慮這道菜本身存在的味覺享受,也兼顧着這道菜對人身體的好處。因此中國有很多的藥膳,如山藥排骨湯、冰糖雪梨等。日本人的飲食文化則注重盛放食物器具的大小,讓人通過視覺感受來初步判斷食物是否鮮美,強調樸素自然的飲食風格。

3、用餐工具的不同

若論飲食工具來說,東方和西方的餐具是完全不同的,西方人普遍用叉子,因爲他們的飲食大多數都是肉類,需要用刀叉切開。而在東方文化中,由於飲食相對精細的飲食,中國和日本都使用筷子,不同的是,中國的筷子是平頭的,而且細長;日本筷子則是尖頭粗短的,這與兩國的飲食文化有着很大的關係。

相傳中國的筷子是紂王發明的,紂王的弟弟微子啓看到紂王極盡奢華,已經開始使用象牙做的筷子了,因此認爲他離亡國不遠了。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是也能說明筷子在中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中國的筷子比較長,且前身爲圓形,材料爲木頭和玉石、象牙製成,其實在古代筷子越長,材質越好,就代表這戶人家越有錢。古代的皇帝爲了擺出自己的排場,通常都是滿桌子的美食,他們用的筷子也很長,以此來展示皇家的威嚴。

而日本的筷子很短,且前端尖銳,這是因爲日本人喜歡喫生魚片,生魚片很滑用中國式的筷子不容易夾起來,而日式的尖銳筷子剛好可以扎住魚片,從而使提高飲食的效率。

4、飲酒的不同

中國的酒大多數是烈酒,如西鳳酒、牛欄山、茅臺等等,中國人喝酒喜歡嘗試烈酒,來表達一醉方休的意思,酒滲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受儒家文化影響,人們喝酒有些很多的講究,在深受儒家影響的山東地區,人們喝酒遵循着主客、長幼、尊卑的原則,喝酒時主人居中,旁邊爲主陪和副主陪,喝酒時遵循主客有別的原則依次入座、致敬、飲酒,這種儒雅的酒風,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之中。

此外中國人在喝酒時喜歡勸酒,且被勸酒後要回酒,必須一飲而盡。但是在日本,雖然酒文化也很發達,但是他們喝酒只是爲了娛樂和交流彼此之間的感情,而且他們喝酒時很隨意,如果不想喝酒就可以直接拒絕,在日本根本算不了什麼尷尬場面。

他們喝酒時與中國人一樣,喜歡用歌舞助興,但是除了和中國人一樣的優美舞蹈之外,日本人的娛樂細胞也很發達,他們在喝酒時會進行各種遊戲,如划拳、行酒令等,來增加飲酒時的氣氛。

總結

中日的飲食文化各有千秋,體現了不同民族的性格和精神,兩國的飲食文化體現在各種細小之處,是本國文化的縮影。在飲食文化的交流上,我們應該摒棄傳統上的固有歧視,用一種寬廣的胸懷,去包容兩國飲食文化的差異,讓兩國之間的文化聯繫更加緊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