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关注更多健康医疗内容请您点右上角蓝色“关注”。《家庭保健报》每周二、周四出刊,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内邮发代号13-3

2018公众十大用药误区发布

近日,中国药学会发布“2018年公众十大用药误区”。发布会上,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丁丽霞呼吁全社会关注安全用药,学习用药常识,促进全民健康。

“2018年公众十大用药误区”的特点反映出公众用药常识较为缺乏,用药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丁丽霞强调,安全用药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用药错误有可能给患者乃至家庭造成痛苦和伤害。

误区1

追求疗效滥用药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得快,将成人药减量给儿童服用,或者要求输液治疗等现象并不罕见。专家指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儿童患病应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处方合理用药,家长要详细了解药品说明书和注意事项,尤其要关注慎用和禁用信息,不可随意将成人药减量给儿童服用。

误区2

自行停药无危害

一些患者在感觉病情好转或者症状减轻后自行停药,专家指出,这种做法也不可取。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对感染性疾病,要有足够的疗程,才能彻底控制感染,疗程不够就有可能转为慢性感染;有些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则要终身服药,不能随意停药,患者如果依从性较差,服药不规律,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乃至危及生命。常见的不能突然停用的药物有降压药、胰岛素、抗心绞痛药等。

误区3

胰岛素有依赖性

一些Ⅱ型糖尿病患者误认为,打胰岛素就像吸毒一样,一旦用上就会成瘾。专家指出,是否产生药物依赖,并不是以是否终身使用这种药物为依据的。

误区4

使用药品不得法

错误的给药方式有时会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难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甚至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专家认为,服用一般药片可整片吞咽,不需要嚼碎。因为药片除了含有主药外,还含有崩解剂等辅料,所以药片在肠胃中会逐渐崩解、溶解、吸收,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不能掰开或嚼碎服用的药物剂型主要有缓释片、控释片和胶囊、肠溶衣片、胶丸、双层糖衣片等。

误区5

别人能用我就用

有的患者不考虑个体差异,道听途说跟风用药,教训惨痛。专家对此指出,人体存在个人体质和疾病病情的差异,错误用药可掩盖病症,进而延误治疗,严重的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若想参考他人的用药经验,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看是否适合自身情况。

例如阿司匹林,一些患者知道该药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卒中、心肌梗死等,便自行购买服用,但在服用后出现胃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之前,必须征求医生或药师意见,经常监测血象、进行大便潜血试验及胃镜检查。

误区6

不良反应很可怕

一些公众误认为不良反应多的药不安全。其实,药品说明书中记载的不良反应越详细,代表企业对该药品研究越透彻。专家认为,对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了解得越清楚,医生和患者在使用药品时越能明确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更好地权衡用药利弊。当然,患者用药后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避免引发严重后果。

误区7

偏方、秘方治大病

偏方是指组方简单、药味不多、易于就地取材、对某些疾病具有特殊疗效的方剂。一些慢性病、疑难病患者,盲目相信偏方、经方、验方、秘方和网络各种广告,盲目治疗,对此专家提醒公众,这种做法很可能导致病情加重,使病情复杂,贻误治疗时机。有些偏方已成为江湖游医行骗的幌子;有些偏方药物配伍不合理,存在较大毒副作用。专家建议,患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相信科学,遵循医生和药师的建议用药。

误区8

海淘药品放心用

随着互联网及电商的发展,一些境外药品通过海淘、微商代购等渠道在国内市场“走俏”。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应根据病情对症下药,不要盲目跟风,选择药品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

误区9

换季就去“洗血管”

有些老年人一到换季的时候就到医院要求医生为其输液“洗血管”,对于这一做法,专家强调,人体血管里并没有所谓的“垃圾”“毒素”,真正堵塞血管的是脂质斑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过程比较漫长,通常会因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长期控制不佳,形成动脉斑块阻塞血管,或者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历时数年甚至数十年,这种变化不会因为每年输1~2次液而改善,也不会产生长期的血管“修复”作用。

误区10

回避风险不接种疫苗

针对公众对疫苗的误读,专家指出,疫苗不仅可以保护个体,更重要的作用是进行群体免疫。整个群体拥有免疫力的人越多,疾病就越难以传播,疫苗接种是世界公认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手段。接种疫苗虽然也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但其带来的效益远远高于风险。疫苗的普及接种,能有效避免儿童残疾和死亡发生。

综合经济日报、中国医药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