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刚刚回国的留学生,一定被周围的朋友嫌弃过:

你能不能好好说话,不要中英夹杂?听起来很装啊。

仔细想一想,也就是迟到的时候说了一句:sorry呀。

中午点餐的时候讲了一句:请给我一个combo(套餐)。

分别的时候客气了一下:那,See you later啦。

真不是故意的!!只是在外语环境待久了,刚回国还没切换好语言模式,很多句子脱口而出而已,不是为了装X啊~啊~~啊~~~

当然,这样的解释,很多朋友表示不接受,你在国内住了十几二十年,出国才几年,汉语就不会了,我不信。

直到发现,原来老外学习中文后,讲话也会变成中英夹杂,突然好像理解这些留学的孩子们了。

这个来自美国的小哥,给自己起了一个很地道的中文名字“杜力”,现在的他已经不会好好说英语了,因为他对中文里的语气词爱的深沉。

每次他回美国,妈妈都会贴心地问他想吃点什么:

“Do you want some cake,or some pie?”

杜力同学想了一下,回答道:“嗯…cake 吧!”

去美国的麦当劳点餐,也不能好好说话。

点餐员:“Do you want No.2 or No.3?”

美国小哥:“I‘d like a Big Mac combo 啦!”

啦???啦是个什么鬼?看到点餐员在用奇怪的眼神对你行注目礼了吗?

表示惊讶的时候,他也不再说:Really?

而是选择简单干脆的中文:哦?

用英文问别人问题时,喜欢在最后加一个“吗”

“Do you want to play basketball 吗?”

在国内,留学生讲中文夹杂英文会被怼,在美国,讲英文夹杂中文的后果是一样的。

这个美国小哥的家人朋友强烈要求他:

你 最 好 不 要 再 跟 我 们 讲 中 文 了 !!!

和众多留学生一样的,听亲朋好友这样的怒怼,这个美国朋友表示:

好委屈啊,人家又不是故意的!

很多留学回来的宝宝们,不小心撞到别人的时候都会脱口而出“sorry”,而这些老外们,恰恰相反,他们竟然习惯说中文!

一个法国小哥说,自己回到法国之后,如果不小心撞到别人,他的第一反应是说:“对不起对不起。”

就连回答问题的方式也会变的Chinglish。

这个小哥已经不会回答:Can you do that?这个问题了。

正常的回答一般是,Yes,I can。但是在他的脑袋里,早就没有这个概念了,他只想到了中式的回答“可以”,于是,脱口而出一个单词“can”。

于是对话就变成了:

—Can you do that?—Can。

那好吧,我一个汉字都不说,还保证语法正确,你们总不能再笑我什么了吧。

那可不一定,永远不要低估一种语言对你产生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德语听起来可能会有点凶凶的感觉,但自从这个德国小哥中文讲多了以后,再回国讲德语。

朋友都说他讲话的节奏怎么奇奇怪怪的?

音调变了、节奏变了,讲出来的德文竟然听起来多了旋律,仿佛在唱歌?!

这个德国小哥,恭喜你,成为一个“说的比唱的还好听”的德国人!

吸取了上面小伙伴的教训,这位乌克兰小哥表示,我不讲中文,还控制好语音语调,完美!

结果…他还是被怼了。因为汉语的聊天内容已经深深地存在于他的脑海…

在这位小哥的家乡,大家寒暄的时候是不怎么讨论食物的。

但是,他已经习惯了用中式寒暄话题,你吃了吗?今天吃什么好吃的呀?吃饱了吗?

家人的回应方式简单粗暴,给你一个大白眼,“你管那么多干嘛!”

看到这些学中文“走火入魔”的外国友人,网友们表示,这还不够全面,你知道老外最喜欢讲的中文还有一个最经典的是什么吗?

就是大家打电话时,那一声:“喂?”

哈哈哈哈,果然单音节的词最容易被发扬光大啊。

除了“喂?”,很多老外也很喜欢用“麻烦”。据一个美国朋友说,他觉得英语里面没有一个合适的词可以更好地表达出“麻烦”这个词的精髓。

比如:I have to go to 7/11,but it's too much麻烦,you know?

(我要去便利店,但是觉得太麻烦了,懂?)

还有一个外国网友表示,他最喜欢的还是中文里的“好吧”。

因为,这个“好吧”表达出来的情感太到位了,那种无奈接受又加了一点点小失落的感情,英语里面“OK”完全传达不出来啊!

类似的情况还有中文里的连接词“然后”、“并且”、“就”。

还有一些更高段位的老外们已经进化到大段讲中文,只是偶尔蹦几个英文词的级别了。

哈哈哈哈,看完这些中英夹杂的老外们,有一位网友认为:

So,what's your 感想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