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鉴赏】

唐代的蓟门,即范阳道,统率幽云十六州,为唐朝东北边睡重镇,主要防御契丹。玄宗开元二年(714),薛纳将兵御契丹;二十二年(734),张守挂斩契丹王屈烈及可汗。本诗大约作于这段时间,其时诗人游宦于此。

首联“燕台一望”即“一望燕台”的倒装,固然因律诗平仄之要求,但更为重要的是,以“燕台”这样一个大地名起笔,可平添全诗的雄壮气势,山川险要,不禁激情满怀,“惊”字便点出了这种特有的感受。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将(实为唐将)大营,筛鼓阵阵,响彻远近。此句化用南朝梁代曹景宗“去时儿女悲,归来翁鼓意”诗意,表现出军营中号令之严肃。领联进一步写筛鼓之声,点明它是在严冬初晓时发出的。严冬本已甚为寒冷,何况又天降大雪,更何况还是多少天来之积雪,而且是连绵千万里的积雪,其冷简直难以言状。单是雪上反射出的寒光,也足令人两眼昏花。这是远望之景。再看高处,但见曙色朦胧,山川模糊,唯独城楼高悬之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如此静穆之景,当然会令诗人心灵震惊不已。

颈联一转,极写边关战士意志昂扬之态。烽火与月光、雪光交织,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望。环顾周围但见蓟门要塞临海倚山,天生拱卫,稳如磐石。诗人受此感染,便由惊转为不惊,水到渠成转入尾联两句来。这两句直抒“望”后所感,意思是说:虽说我年轻时投能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见此三边壮气,却也欲效终军请缨破敌。

此诗紧扣一个“望”字,勾画蓟门山川形胜,意象雄伟壮阔,字里行间充满蓬勃向上、建功立业的“盛唐之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