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保壳大战”再次进入白热化,卖房、卖资产、拿补贴等“花式保壳”方式不断呈现。近日,针对包括保壳交易在内的年末上市公司突击交易增加情况,上交所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开展相应的分类监管。

年末“花式保壳”再现市场 上交所发文将重点监管

供图 ****

保壳交易的目的主要是试图通过资产交易调整会计处理等方式,规避诸如净资产为负、净利润连续亏损、营业收入不足1000万元等退市风险。具体形式包括通过土地、房产、股权等各类资产出售实现处置收益;购买子公司增加并表资产或利润;以资产投资入股确认重估收益,以及通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利润等。对于这类交易,主要需考虑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重点关注资产定价是否公允、交易对方是否存在潜在关联关系、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以及相应会计处理是否符合准则要求等。

上交所表示,僵化企业实现保壳难以出清,不仅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更对市场秩序造成负面影响。基于此,上交所将综合采取发函问询、约谈中介、提请核查、纪律处分等措施,充分揭示交易实质,及时制止不当行为。

相关统计显示,近期多家面临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进行保壳自救且花样丰富。11月23日,已被实施退市警示的*ST海马发布关于出售部分闲置房产的进展公告,称上半年计划出售的位于上海和海口的401套房产已销售318套,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为0.74亿元。12月9日,*ST南糖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7094.08万元的政府补助,将会对公司2019年度利润产生一定影响。

无独有偶,12月12日,*ST游久发布公告称,将出售8套房产,扣除相关税费预计将增加本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000万元。值得关注的是,当日该公司便收到了上交所关于公司出售房产事项的问询函。

“一般而言,保壳成功率较高的公司,是一些由于行业或经营管理出现了问题,导致亏损,但资产质量有一定保证的公司。如果是涉嫌违法违规或社会质疑声音较大的公司,即便其保壳花样丰富,也很难成功保壳。”沪上某私募基金总经理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在先前的新股发行机制和退市制度作用下,A股退市公司有限。未来,随着市场监管愈加严格,加之配套退市制度的进一步完善,A股退市公司将越来越多。因此,当下除因短期行业不景气造成亏损的公司有望通过扭亏保壳外,其它公司多样保壳手段奏效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在退市制度方面,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孙念瑞日前表示,今年科创板退市制度首次建立了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的组合类退市指标。这意味着过去濒临退市的公司靠卖房、卖资产、财政补贴等非经常性损益,简单拼凑甚至虚构利润保壳的情况在科创板市场不会出现,这对于创业板和其他主板市场退市制度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同时,由于国内投资者对退市股的炒作热度很高,因此很多濒临退市的股票仍有市场。相关统计显示,截至12月19日收盘,*ST海马收涨1.07%,*ST游久收涨3.32%,*ST南糖更是大涨5.08%。对此,上述私募基金总经理提醒广大个人投资者,最好远离即将退市的标的,不参与炒作。

记者 田忠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