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陈鼓应教授,八十多了,跟白岩松聊天时,他的一句话让白岩松特别有触动,他说:“现代人呢,获取知识太容易了。百度、谷歌,你不知道的任何事,输入几个字马上知道了。”接着老爷子又说了这句话,“现代人多识少智,而我们的古人少识多智。”

确实,古人少识多智,短短5000余字的《道德经》囊括一系列领域,展示了人间治理之大道,寓意深远。

马云、张瑞敏、牛根生、冯仑、丁磊、任正非,他们都是研究学习《道德经》的高手,并且已经把其中的哲理运用到了非常深的程度。

马云说:“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我只读得懂《道德经》,老子读得懂我。”

冯仑也多次推荐《道德经》:“道家的思想是‘裸露的’,当我遇到困惑就去《道德经》中找,所有经营中的问题都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答案。”

张瑞敏更是对《道德经》推崇备至,曾经读过无数遍。联系到企业管理,张瑞敏说有两点是他一直当座右铭来记取的:一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二是“柔能胜刚”。

王石还读了《道德经》的英文版:“我发现读杨鹏翻译的英文版《道德经》比读中文版顺。为什么?我的文言文很差,翻译成英文当然是用现代语言的文法来翻译。我现在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要借助英文,这几年虽然口语讲的坑坑洼洼,但是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上升了一个层次。这是我到美国硬学英文的一个收获。杨鹏把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英文,再润色成诗经韵味,易于理解。”

解读《道德经》的人很多,但是像杨鹏老师这样20余年潜心研究《道德经》,又融汇中西文化的学者不多。

杨鹏解读《道德经》,扫码可收听

能把《道德经》译成英文,可见其对《道德经》的理解通透;又能把《道德经》润色成诗经韵味,可见其真正地抓住了《道德经》的形与神。

正和岛特邀哈佛研究学者、著名老子研究专家杨鹏,解读老子智慧。

以下8个大智慧,值得反复品读。

【语言哲学】1.“道可道,非恒道。”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个永恒之道。我们的口头语言,表音的语言,难以表达清楚那永恒之道,与那永恒之道总有距离。为什么语言表达不了永恒之道?创造性的事情是无中生有的,难以预测的。而道的根本特征,就是无中生有的创造。面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类的语言的局限性和无力感就表现出来了,是不是?

【人性】2.“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为什么“不出于户”,就可以知道天下之事?老子谈到认知世界的过程,强调要从认识自身出发,去认识其他人。

知道人性相通,那么治理天下的道理,还会深奥吗?不深奥。人性相通,人性共情。从自己可知别人,从身边可知天下。

例如,你希望自身安安全全,不被伤害杀戮,天下人也一样,所以保护和平就是天下人的共同利益。这些道理,一点不深奥,一点不神秘。你想要的东西和别人想要的东西,本质上不会有根本差异;你不想要的东西和别人不想要的东西,本质上也不会有太多差别。想通这一点,不需要多高深的知识。想明白这一点,就能“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了。

【生活】3.“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事物有时是这样,因为有所减少,结果反而增益,有时有所增加,结果反而受损。个人的生活和事业安排,也有一个“损之而益”和“益之而损”的问题。人习惯于做加法,其实,有时做减法,更有助于明确生命重心,使生命获得更好的发展。

【领导力】4.“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

好的领导人有一个特质,当事情发生,身边的人开始慌乱的时候,他会很安静。他不急于去处理,而是等等看,让事情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然后再做决定。有的事情有时候看着乱,你不管它,它自然而然会回归安静。这就是“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有的时候,好像大家不太努力,缺少创意。这个时候别着急,等等看。你相信大家、真正放权让利地等等看,创意就会慢慢地出来了。这就是“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管理】5.“智慧出,有大伪。”

当君王靠自己的智慧和想法来治理国家,群臣百姓的想法可能跟君王并不一样,但是不敢说,他们只能迎合君王。这样,群臣百姓都成了虚伪的人。

君王用自己的智慧去治理国家,就破坏了其他人的主见。反之,当君王不是依靠自己的个人意志和智慧去运转整个国家,而是尊重每个人真实自然的想法,群策群力,这样群臣和万民的才华都被调动出来,这样的君王才是国家之福。企业的管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处世】6.“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遂”是“达成”的意思,遂了心愿。“功遂”就是功业达成了,“身退”就是自身退开了,这是上天之道。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不是某个人的伟大,不是某个国家的富强,而是宇宙万物被创造出来了,生命被创造出来了。但创生一切的本源力量,却是永恒地处于“无”之中,这个“无”就是“身退”。

【使命】7.“天道员员,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

万物万民如同被派出的使者,得回到主人那里回复使命。“归根曰静”,你终将回到那个寂静的世界,终将去做被称为“复命”的事情。“复命”这样的事情,是必然的常态,是恒定的规律。你得明白这恒常的规律。你要不明白,狂妄地作为就会带来凶险。如果我们相信离开人世以后,我们还存在,还得回归那个寂静的本源,而且还得去复命,得去汇报我们在人间所做的事,这是什么感觉?会不会处人待事更有爱心一点呢?

【观心】8.“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失宠受辱,人们自然会很紧张、很害怕。但是人受宠信的时候,往往容易得意忘形,忘记祸患。老子说“宠辱若惊”,意思是受宠信时,失宠受辱时都应该保持同样的紧张,同样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尤其是受宠时、位高权重时,要居高思危。老子赞美宠辱若惊,不认同宠辱不惊。为什么?他是从生命高于一切的角度出发的,因为重视和担心大祸患降临到自己的身体上,担心自身肉体生命的安全,所以受宠也好、受辱也好,都必须“宠辱若惊”。

限于篇幅,本文只摘编了杨鹏老师讲解的片段,内容不及杨鹏老师循序渐进、旁征博引解说的万之一二。

推荐大家收听正和岛公开课音频:

杨鹏讲《道德经》

扫码收听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