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權力的遊戲》裏有一句經典的臺詞:winter is coming(凜冬將至)。我以爲,這句話,如今放在許多中小養殖戶身上,可謂恰如其分。

主觀上,我並不想得出這個略顯誇張或悲觀的結論。中小養殖戶或家庭農場的存在,是許多上游飼料、動保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他們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但大夥都已能看到,當下,中國養豬業正在發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集團瘋狂擴張,環保拆遷兇猛,各類疫病複雜,許多中小養殖戶在淡出江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近年來,那些主要做中小養殖戶生意的企業(如部分全價料企業),日子過得越來越艱難。

2019年,中小養殖戶及專注服務中小養殖戶的企業日子可能會更加難過。因爲一大波中小養殖戶將會被迫消失。

他們消失的原因如下:

其一,被低價虧損淘汰。我們看到,北方部分地區的豬價只有4-5元,相當於南方主銷區的一半,如果長期深度虧損,散養戶和中小養殖戶未必有興趣繼續煎熬。

其二,被複雜的疫病嚇退。目前,全行業焦慮。客觀地說,從今以後,對任何人,養豬都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說開心養豬或平靜養豬。中小養殖戶船小好掉頭,鉅變面前,他們未必一定要捆綁在這頭豬上,一旦有機會,就可能離開。

其三,被政策清理。有的人認爲,疫病防控複雜,由於有菜籃子工程,爲了保障本地區肉類供給,豬場拆遷工作會相應減緩。有的人認爲,疫病給各地帶來的工作壓力超乎想象,因而會加速環保拆遷的進程。我估計後一種分析的可能性更大。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疫病仍然是決定中國豬業長期與短期形勢的最重要因素。

每一場突如其來的疫病,都曾深刻改變中國豬業的歷史,改變中國養豬人的命運。

1998年,口蹄疫在臺灣的爆發,讓一大波臺灣養豬人被迫來到大陸沿海,卻間接提升了大陸的養豬水平。

2006年,高致病性藍耳病的襲擊,帶來能繁母豬補貼、高藍招標苗等政策性變遷,也帶來豬價暴漲和外部資本眼紅掘金。

2011年,仔豬腹瀉席捲大江南北,而大陸的飼料企業養豬基本上從這個時候開始形成潮流。

2018年,因爲一種疾病的來襲,註定將被載入中國豬業發展的史冊!

行業生態被顛覆,上下游企業都避無可避。

這是一場戰鬥,總有人煙消雲散,總有人激情燃燒,總有人火中取栗,總有人浴火重生。

規模豬場在疫病防控方面更有優勢,但身經百戰的中國小養殖戶也不是喫素的。我只希望,如果散戶退場,如果中小養戶大量淡出,豬八戒的肉,不會真的變成昂貴的唐僧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